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在1958年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被发现,但对"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一般被认为是17世纪的抄本。其实,从内容特点上看,"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应成书于1521年之前,它使人得知古代成吉思汗祭祀的实施状况。"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存在也证明,在左翼蒙古察哈尔曾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另外,从"大恩赐"的范围涉及喀尔喀、鄂尔多斯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成吉思汗祭祀仪式曾经是蒙古统一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2.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畲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闽东畲族民众创造并继承着一系列传统的祭祀仪式,由此而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祭祀舞蹈,传承其个性化的民族精神文化。在丰富的祭祀语言中,将祖先崇拜、自然敬畏、传说等融合一体,丰富的仪式既为畲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带来了颇具个性的审美文化。通过对祭祀仪式这一特定现象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打开了解畲族文化,探究其精神世界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4.
祭祀和饮食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在礼仪活动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祭祀是体现在仪式与象征、行为与信仰上的一整套礼制体系,突出表现在献祭过程中的各种饮食事象上。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供奉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中的各种仪式性行为来实现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虔诚与愿望。唐代礼制中的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绍承古制并有所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人文传统和实用精神。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兼有藏书、讲学、祭祀三大功能。祭祀是我国古代书院规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祭祀主要有释奠和释菜两种仪式,但其祭祀对象又独具自己的特色。书院祭祀的形成有其历史和内在原因。书院祭祀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尤以对生徒的道德影响为最。而今辩证地看,书院祭祀是一种环境熏陶的教育、一种感性的教育、一种榜样的教育,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7.
孔庙祭祀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代贤哲的释奠活动,经历了从孔子后裔、鲁都曲阜到天下通祭的过程,隋唐以后成为传统社会的“国之大典”。孔庙祭祀的时间、程序、服饰和乐舞等仪式,在不同时期虽然不尽相同,但变化中都遵循着“因革损益”的原则。探寻孔庙祭祀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规律,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对其未来走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孔庙祭祀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代贤哲的释奠活动,经历了从孔子后裔、鲁都曲阜到天下通祭的过程,隋唐以后成为传统社会的"国之大典"。孔庙祭祀的时间、程序、服饰和乐舞等仪式,在不同时期虽然不尽相同,但变化中都遵循着"因革损益"的原则。探寻孔庙祭祀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规律,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对其未来走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猫猫舞"是由"北母"、"北干"主持下的大型民间祭祀性仪式"跳曹盖"中的再次级。"跳曹盖"是全民性的活动,活动由"北母"、"北干"主持的祭祀活动和群体性的舞蹈组成。结构上讲分为神的祭祀性的舞蹈和大众的娱乐性的舞蹈两个部分,从祭祀功能上讲分为主祭,次级、再次级三个层次。"猫猫舞"虽然是属于再次级的仪式,但却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察罕苏力德祭祀仪式从教育方法角度看是一种情景教育法。祭祀仪式情景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有:自然观教育、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族群认同教育。在情景中施教的察罕苏力德祭祀仪式,带给学校教育如下启示:寓情于景,寓教于景;拓展教育环境,实施完整教育;追求多种教育形态共生。  相似文献   

11.
用牲是我国古代祭祀时的主要活动之一。同祭祀的其他活动一样,这个先民的遗风被后代的统治者加以丰富和美化,成为一套繁文缛节的仪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上古祭礼用牲的有关礼仪,是古代文化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本文拟以祭宗庙为主,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13.
“高禖”祭祀是一种祈孕子嗣的祭祀形式。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有祭祀“高”的神话传说。“高”祭祀在周代正式成为国家祭祀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仪式、膜拜对象等方面更为成熟。这种祭祀活动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传统的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即“重生”“重男”思想。  相似文献   

14.
堂子祭祀是满族特有的萨满祭祀活动,在满族入关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爱新觉罗家族利用它,不仅完成了满族诸部的统一,而且为皇权的加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宗教平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堂子祭祀的发展与爱新觉罗氏的崛起是同步的。同时,它的发展也折射着满族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堂子祭祀是满族特有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在清入关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以努尔哈赤、皇太极为首的统治者对萨满教堂子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在女真诸部的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祭祀,从来只被看作文化活动,其实,它同时还是一项消费活动。它由人们的精神需要引起,又必经祭祀环节而消费;祭祀消费的消费力,受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双向拉动;祭祀消费的结构变动受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双重制约。生产结构、收入状况和思想信仰对祭祀消费有较大影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祭祀消费也必然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因为祭祀消费具有两面性,因此,对祭祀消费的及时、正确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关公传说不仅在各种典籍中有丰富记载,而且民间还流传有大量口头文本,盛行着延续久远的祭祀仪式。从地理分布上看,山西、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大多数省区都流传有大量的关公传说,遍布着关公信仰的遗迹,仍都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宋代以来,对关公的祭祀,随着官方的重视兴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应的关公传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公的神格地位不断上升,使其形象完成了由人向神、圣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祭祀财物管理是汉代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碑刻及文献材料 ,从祭祀场所土木工费、地方官祀费用、祭祀牺牲、祭祀用玉以及祭服、粢盛等方面 ,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通过上述方面的探讨 ,初步明确了两汉时期祭祀财物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及其演变的历史概况 ,从经济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祭祀活动与汉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