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启蒙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启蒙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家颜元,从经世致用的宗旨出发,推行具有实学特色的书院教育改革,尤其注重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致力于实用人才的培养。全面革除了宋明书院教育的弊端,并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初实学家颜元针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说法,以气为宇宙万物之实体,建构了"理在事中"的本体论,由此出发,主张"习而行之"的方法论,认为"格物"而后"致知"。基于此,颜元在教育思想上宣扬实学教育理念,推行了以"习行事物"为主旨的书院教育。  相似文献   

7.
颜元执教47年,创办了习斋,主教过漳南书院,培养了大批学生,成就了历史上一个知名学派——颜李学派。他的教育活动,开中国新教育之先河,是中国教育由旧而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工程学习观蕴含于儒家教育哲学之中,以"体用"之辩为基本理念,把工程知识划归为经世致用之学,定位为"艺能、治事、下学"。北宋胡瑗以"明体达用"为指导的分斋教学和明末清初颜元以"下学上达"为指导的漳南书院的教学实践为古典工程学习理念学校化的先驱,工程学习的正式学校化则为"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癸卯学制》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9.
颜元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实学教育家。他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倡导学以致用,强调躬行实践。由他主持的河北漳南书院注重实用人才培养,在办学宗旨、管理规章、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体现了其教育创新的特色,对清代书院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一定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华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00-103,89
在清初理学清算运动背景下,颜元对孟子思想的解读秉持“弃虚蹈实”的主旨。颜元在其孟学研究中批判宋明儒之人性论,提出一元人性论;注重从实学、习行的角度论学;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颜元孟学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与清初实学思潮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从时代思潮与学人思想的互动角度看,钱穆关于颜元学术思想的有关论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宇宙本体的“道”解释成孟子的道德伦理,并试图把宋儒所有的哲理思辨的思想都落实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对《宋史.道学传》枉自尊崇道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从史书体例的角度揭示学术发展的脉络,主张在正史中以“儒学传”统领一切,反对在编纂学术史时有意轩轾,强分门户,掩盖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目。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侯方域的散文受到汉代史传散文、唐宋散文、唐代传奇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同时亦受到元、明时期戏剧及明代小说的影响。他汲取小说创作的营养,在表述中运用小说化的语言,使得作品的题材范围更趋广博,叙事艺术更为独特,行文特点更加鲜明;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6.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兴化书堂、书院发展的轨迹,揭示了书堂、书院与兴化文化的关系,指出书堂是唐、宋时期兴化文化生长的摇篮,而书院则是推动明、清时兴化文化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花鸟画作为绘画形式,比山水、人物出现早。它经历了宋、明、清、现当代等四个大的鼎盛发展时期。长安画派多擅花鸟,是花鸟画在现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张施民师承“二蔡”和康师尧,但更重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在花鸟画创作上有自己的不少特点,他是长安画派的第二代重要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