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序的更替即将把世界推向21世纪。以文化交流而论,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以“西学东渐”为主的单向流势,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谓“东学’,也将更多地流向西方,从而使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双向交流”之势。人们发现,在世界很多地区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亚洲在崛起,中国在崛起。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推进了对外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古老的东方文明乃至中国人的形象已不再与“愚昧”划等号,否则洋媳妇怎肯到中国农村落户?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边陲大省——云南,因为成功地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而让世界更多的人们认识了她,了解了她。这次,在中国开发西部的战略中,云南人民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大文章,以旅游促进全省的经济开发。首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已于2000年4月10日举办。旅游节为期一个月。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办公室、昆明云大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保健节将于2001年10月18日至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这是本世纪首次健康产业的盛会。保健节围绕“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一宗旨,提出“健康高于财富”的理念,以“科学、健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前,世界对于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估与捧杀之声骤起,出于善意或是别有用心的过高赞誉一同抛向中国,世界需要中国这个“领袖者”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于是,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以及气候问题上的争议与压力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20,(1):F0002-F0002
2019年12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2020年新年招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招待会。黄坤明与出席招待会的中外嘉宾进行了交谈。他表示,新中国70年一路走来,得到了世界各国朋友的广泛支持和帮助。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在关注报道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沟通理解中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人民总体上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希望外国朋友继续关心支持中国发展,更加深入了解中国,聚焦中国人民美好生活,体悟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将所见所闻客观全面地介绍给世界,搭建起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相似文献   

7.
央视英语频道于2000年9月25日开播,当时的口号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2004年口号更改为“中国和世界的窗口”,并首次聘请来自澳大利亚的艾德文担任主播,人称“洋主播”。艾德文称这是中国媒体全新的国际化形象,他本人作为央视首位洋主播也标志性地成为央视新闻传播国际化路线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8.
艺术既是人类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艺术的生产”的理论,既强调将其与物质条件联系在一起,即以“物质的生产”内涵解释“艺术的生产”,又强调将其与精神条件关联在一起,即以“精神的生产”实质进一步阐释“艺术的生产”,从而彰显了文艺之关联性及独立性。这一理论有力地支撑、引领了我国艺术生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长达百年艰辛探索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近年来,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生产”指导思想常被抛掷脑后,致使“生产的艺术”质量不高、灵气不足,呈异化倾向。这种现象值得深入研讨。鉴于此,进入新时代,全面而深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生产”思想体系,方能正本清源,才能甄别“生产的艺术”的优劣,才能为当下及今后我国艺术生产实践走出误区、走向光明、指明理论方向并提供百年实践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文学,在20世纪,以解放了的“自由女神”的姿态,走过了80年的历史,扮演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她艰难过,潇洒过,困惑过,辉煌过,她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女性文化一支连绵无垠的山脉,其景观是美丽的,迷人的,但仍然需要不畏艰苦的人们深入其中,去探险,去追踪,去开发,研究其重大课题。 女性文学是一种社会存在。它与人类文化同源,而发展并不同步。当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世界便成为男性话语的中心,于是地球便有了性别歧视,女人便失去了语言和经济地位,成为被榨取者、人类社会二分之一的缺席者,她们只是男人一朵室内的花,一只笼中的鸟。这个由男人控制的舞台上,不停地演出着女人的悲剧故事。然而更为悲剧的是,一切压迫、奴役和蹂躏,女人不仅不认识,却还视此为“命”,为“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上古世界毁灭于特大洪水”的神话,中国古籍《尚书·尧典》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洪水漫及山腰,淹没丘陵,波涛在低空翻卷,大地被分割为众多孤立的“岛屿”,可见这场洪水之大了。 不少神话认为人类在这场灾难中除极少数的人,如一家人或一对兄妹,因躲进方舟或大葫芦得免于难以外,上古世界便完全被毁灭了。唯有古汉语系统的一些洪水神话不这样看,它认为人类并非坐以待毙和被动地乘坐某种漂浮物得以逃避,而是与洪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它在世界洪水神话中所具有的独特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即洪水并没有覆盖整个地球,而只是“怀山襄陵”,亦即包围高山,淹没丘陵。人类也绝大部分没有被毁灭,而只是遇到空前的治水困难。事实上,现代地质考古学的证据也没有支持洪水淹没整个世界的说法,因为根本就没有发现这场特大洪水的任何遗迹。本文不拟解决洪水的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两会结束之后,《世界邮报》(The World Post)总编辑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发表题为《西方媒体正在错失中国最大的故事》的文章,从中国全国人大职能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在“依法治国”之路上取得的进步,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之处。加德尔斯在文章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媒体总是将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橡皮图章”做“表面化”的联系,而这种描述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无助于了解中国今天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化:从“行政命令”的治理模式向“依法治国”的长征。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达成共识,文化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举凡重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无一不是文化力的作用推动社会最终完成质的飞跃。发达的希腊、罗马文化将欧洲由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繁荣的先秦文化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如果没有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  相似文献   

13.
付郁飞 《职业圈》2011,(33):118-118,120
BO公司战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BO公司现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自2003年以来,BO公司一直排位在世界500强前300强以内。在与世界强企的较量中,BO公司清醒地意识到:在完成向“世界500强”跨越的阶段性任务后,下一个重要的目标无疑将是: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全球前三强;进入世界500强200名以内,成为世界500强中的优秀企业。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征程中所结出的文明之果,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创造的社会主义新形态,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种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诠释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底色和突出了中国一直倡导的合作共赢的实践风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向的世界情怀,对人类多元文明的演进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畹町,华夏大地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灿的明星。“畹”系傣语中的“太阳”,“畹町”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早在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蜿町就已闻名遐迩。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犯我中华。为确保中国抗日战场的军需、物资供应,1938年修筑起从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不久此路便成为中国与国际陆路交通的唯一大动脉。地处滇缅公路中方一侧最终点的咽喉要地畹町,担负着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重任。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物资,从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至80年代,地理学家杨逸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植物生态学家李渤生不畏艰险,先后6次联合进入世界最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无比艰险的科学考察。经过科学论证和测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深处达6009米,比以前一直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深为2133米的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还要深3876米;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为504.6公里,比此前认为世界最长的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还长56公里。深度与长度均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的重大的地理发现(本刊曾在1997年第3期“发现了世界第一大峡谷”一文内作过详细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90公里无人区核心河段,人类从未沿河徒步穿越过,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1998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新闻界、企业界合作进行举世震惊的考察,为了揭开这个“人类最后秘境”的面纱,徒步穿越了37天,行程近600公里,艰苦卓绝地在生命极限上进行了拼搏,终于实现了20世纪末人类科学探险考察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 ,从荒蛮 ,到文明 ,坎坎坷坷地走出一个新世纪 ;人类 ,也终于盼来了一个新太阳。经过与殖民、压迫、剥削、贫穷、落后、愚昧、战争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 ,荫护人类的文明之树似乎已经亭亭如盖 ;但是 ,如果企盼所有的“村民”都能乘凉 ,还要跋涉很长的路。人类文明之盖的搭建 ,需要多元文化联袂完成。而中国文化无疑就是其主要支柱之一。中国文化伴随东方生命的发生而发生 ,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从古迄今 ,从“元典”到“现代”,兼融吸纳 ,生生不息 ,形成了血脉鲜活的以儒释道之精华为基础的传统特色 ,同时又兼有近代以来的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努力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体系之中。90年代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申奥、举办世博会等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成为世界重要一极。在文化领域,积极参与各国际影展的电影也经历了“第五代”到“新生代”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丝绸之路策源于中国、绵延于世界,由陆地到海上,相继持续数千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经贸大行动,也是全球众多族群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创造。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实践,充满深刻丰厚的人文精神。丝绸之路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以“和”为魂,以友好、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展开区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丝绸之路有力推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中华民族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和平发展的丰富经验,“和为贵”“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系列思想理念得到推广与实践。古代丝绸之路为目前及未来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泰安市举行 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泰安市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著名诗人和诗 歌爱好者共计300余人欢聚一堂,用诗这种人类共同的心灵语言尽情交流,共同用真情谱写了一曲“人文 中国和谐世界”的动人乐章。11月1日,中国诗人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被大会评选为世界桂冠诗人。 世界诗人文化大会由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瑞士、韩国、泰国及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