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史记》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新罗、高句丽国王以及大臣诞生的神话传说,其中有卵生神话、日光所照神话、星光所照神话、龙生神话、小椟所生神话等。对于这些神话传说,迄今为止有许多中外学者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观点亦不尽相同。其中探讨比较多的是关于三国卵生神话传说,尤其是高句丽王朱蒙的卵生神话,因而拟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国史记》中有关国王和相关人物的诞生神话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蒙古秘史》上记载这样一则神话: 朵奔蔑儿干死了的后头,他的妻阿兰豁阿又生了三个孩儿。……阿兰豁阿说:“您不知道,每夜有黄白色人,自天窗门额明处入来,将我肚皮摩挲,他的光明透入肚里去时节,随日月的光,恰似黄狗般爬出去了。成吉思汗十世祖母阿兰豁阿“不夫而孕事”乃民族起源之感生神话。此感生神话,日本学者早已指出“与夫余高句丽百济鲜卑契丹日本满洲等民族所传者极相近似”(着重点为笔  相似文献   

3.
垂死化身与人祭巫术──盘古神话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古神话的由来,是人们最感兴趣也是最有争议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谜。本文根据神话的创作与流传特点,在借鉴国外民间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母题分析法”,对盘古神话进行了研究。文章将盘古神话分割为“宇宙之卵”和“垂死化身”两个母题,集中研究“垂死化身”母题的来历。作者提出:“垂死化身”母题的心理基础是原始思维;它的社会生活经验基础,则是原始宗教中的人祭巫术。文章特别对后一个论点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作笙簧”神话植根于先民生殖崇拜的化土壤中。神话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笙簧乃是一种乞生巫仪,整则神话象喻性地表达着先民对两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认识。由于女娲所作之笙簧在上古有两性交媾的原始化内涵,有生殖人口的神秘功能,后世婚恋和乞子乃至乞求再生民俗中多以“笙簧”作为化形具。这些笙簧民俗事象可以说是笙簧神话中生殖母题的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5.
根据彝族史诗《梅葛》第一部分"创世"的记载,老虎被杀来创造万物,它的眼睛、骨头和肩膀分别被用来作为日月、撑天的柱子和四方的方向,它的血肉皮毛化为了草木等物,它身上的虱子和虱子蛋则变作了牛羊之类的动物。这一牺牲母题在西南少数民族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创世神话中多有出现,它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折射出了彝族人民身上的美好品德与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陈建宪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女蜗“泥土造人”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在中国,这个母题的典型代表是女蜗造人神话。这个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  相似文献   

7.
“藏羌彝走廊”是中国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这里有丰富的神话资源。既有“大洪水”“、兄妹成亲”等世界性母题,也有在走廊中被广泛采用的“磨盘”等象征体。走廊这个空间结构,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在采用相同象征体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8.
一女娲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女娲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即“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女娲的功勋的记载初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其它记载则多见于《山海经》、《太平御览》、《独异志》等书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先秦属于南系的神话,所以在早期的北方典籍如《诗经》《尚书》等书中,均难找到它的踪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南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  相似文献   

9.
“和”,又称中和。《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人格的建构来讲,“中和”指性情的适中,不偏不倚;从天地宇宙的建构来看,“中和”指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不断地运动、变化,同时又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阴阳的交替,动静的变化,万物的生灭,都必须“致中和”,即遵循“中和”这种客观规律,以使“天地位”、“万物育”,构成宇宙自然和谐协调的秩序。可见,“中和”既是人道,也是天道。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一个神秘形象。这种神秘感主要起因于古代典籍对她的矛盾记载。 我国古代典籍对西王母的记载可分为两类: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尔雅·释地》) “西王母在流沙之滨。”(《淮南子·地形  相似文献   

11.
弃子母题是一个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广为流传的神话母题。由死亡意识观照希腊神话中的弃子现象,可以看出不可抗的“神示”是“弃子”的理由;死亡意识则是“弃子”的根源;神话与人类现实交际才有了“弃子”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考之远古,初民慑于风云雷电的自然威力,面对高山险峰,常怀崇惧之心。并由此以高山作为祖德、人德的象征而予以喻颂。前者如《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后者如《诗·小雅·  相似文献   

13.
一、海南岛的古称和居民海南岛的大部分历史是汉武帝之前的所谓史前时代,亦即传说时代.它的古称叫什么?当时既无文字,自然没有文字记载.但从后代的史籍中可作一些查考.据传说,当时海南岛称“雕题国”和“离耳国”.关于“雕题”的传说,《礼·王制》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的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亦云:“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据查,郁水指广西右江、浔江、郁江和广东西江.这二则材料具体指出雕题国在广西广东之南.又据古文献的习惯,往往儋耳和交趾并提,很显然雕题和离耳就是海南岛.《山海经·海内南经》“离耳国”注:  相似文献   

14.
“文与道”,它被史坛上的文章大家们谈论也有两千余年了.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文与道”的内涵是不同的.“道”,古人就赋予过它几个含义:(1)法则,法律.《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是把宇宙万物都看成阴阳对立的,互相转化的,并且是变化无穷的,这就是把“道”看成了宇宙中的矛盾统一规律.老子的《道德经》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老子认为“道”是混沌之物,是宇宙中“独立而不改”的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  相似文献   

15.
"乐昌分镜"母题在宋明"戏曲"文学演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557—589)亡国后,帝王之家崩溃。《北史》零零碎碎地记载陈后主众妹妹的下落。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乐昌公主的故事。后经过民间口耳相传,加上“破镜”、“分镜”等典故象征在唐诗上的运用,以及孟荣《本事诗》的补缀说明,发展出“乐昌分镜”这一学母题。这母题不但见于唐宋抒情学,还在南宋说唱学中出现。本主要从中国“戏…‘曲”发展的角度,考析“乐昌分镜”母题在南宋大曲、戏以至明代传奇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由古至今十分重视中国学的研究。所谓“中国学”,大体指中国的经学与史学。 经学研究可谓日本“中国学”滥觞。儒学初播日本,其有功者有古朝鲜百济王仁。《古语拾遗》记载:“至于轻嵨丰明朝,百济王贡博士王仁,是河内文首始祖也”。中国儒学真正得以传播光大,要等到德川时代揭幕。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实行文治政策,使罗学者林罗山为“大学头”,专事宣传“理学”。其结果,三百余年日本思想界由“理学”支配。东国一变为“儒教的日本”。值得深究的是,林罗山一生著述,多为史著,写有《宽永诸家系图传》、《本朝编年录》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希腊等“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远在创造和使用语言的初期,物我不分,万物有灵的“神话思维”就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方式,它的余绪一直延续到文明时代开始之后的一个阶段。神话“是对宇宙之谜作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虽然以一种不完全和不适当的方式)找出万物的起始和原因。因此,神话似乎不仅是幻想的产物而且  相似文献   

18.
(一)“食货志”名称的由来及其编撰体裁“食贷志”之名,始自《汉书》。但“食货”这一名词,却是从《书经·周书·洪范》篇中而来。《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日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简言之,“食”指的是生产范围内的事情,“货”则属于流通范围里的事情。在二十五史中,关于中国古代“食”与“货”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但在二十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神话学领域,至今有专门对象,无专门理论方法与术语.本文认为,"母题”是比较神话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应该成为比较神话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为此,对"母题”的由来;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在比较神话学中的定义;与主题、意象、原型之间的差别;以及在神话研究中的独特功能等;进行了梳理与辨析.  相似文献   

20.
李林 《华章》2007,(6):141-141
对于宇宙万物由来的探索,中国自古代就有,这表现在现存为数不多的创世神话论著中,不论是盘古开天辟地,还是先秦诸子散文,都涉及到把混沌化为秩序.他们都反映了古代人对宇宙和万物起源的思考,有很多也加入了中国传统道教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