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书·王羲之传》及其他文献资料中,对王羲之一家及其亲属的记载,多有空白处,且多有互相矛盾处。依据业经验证、比较可靠的资料,对父亲王旷谜一般的遭际、母亲及老师并不姓卫、父亲王旷排行为大而非行二、王敦和王导是叔父而非伯父、王羲之和王献之结婚的时间、女儿的名字等七个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订正。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直至今天,仍被人们临摹学习,被世人称之为: “书圣”。王羲之从小天资聪明,勤逸好学,有着许多传说故事。王羲之12岁时,有一天,他偶然发现父亲王旷的书箱里藏着大量前代名家谈书法的书籍,他高兴地竟忘了严父平时的管束, 把所有的书法书籍偷来研读。后来王旷发觉便责问道:“你为什么要偷书,偷取这么多的书做什么?”羲之笑而不答。他的母亲怕  相似文献   

3.
《红蜻蜓》2022,(33):2-3
<正>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相似文献   

4.
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借庄子之语,发出了如此深沉的人生感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读来令人感怀不已。此句作为文章的关键句,对它的解读事关对整篇文章内蕴及理脉的感知与把握,甚为重要。王羲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家族是西晋有名的大族和官宦世家。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曾任丹阳太守,是西晋过江之议的首倡者,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发挥过重要作用,司马睿建都建康后,任淮南太守,在王羲之11岁时(314年)去世。王羲之虽…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辅导》2010,(33):F0002-F0002,F0003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从小在父亲王旷,叔父王廙的启蒙下刻苦学习书法,七岁便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勤习书法,12岁以前以临摹卫书为主。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宗教正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百余年来,人们对太平天国宗教名称有过多种说法,存在异名和混名杂用的情况。本文拟对历史上各种说法的源流进行考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太平天国宗教的名实问题作一辨正,以供恢复它的“天教”本名参考。一、太平天国宗教名称源流考述关于太平天国宗教名称的各种说法,主要有三种来历。 (一)来自西方的他称:太平基督教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是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盛名的中国东晋书法家。关于他的生卒年,自古以来,说法多种,争议不绝。近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与《美术》卷,虽各有说法,但仍大抵沿袭于《晋书》所言的“五十九寿”的范围内。本文依照《晋书》、《世说新语》,及王羲之的墨迹等古籍,从王羲之及同时代的名人的活动史料的考证入手,证实了王羲之出生在西晋太安二年(303),去世于太元四年(379),享年77岁。关于王羲之何年任江州刺史,古今史论之中大抵指为咸康六年(340)。本文依据《晋史》,考证为:王羲之约于永和元年(345)至永和三年(347),任此职。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第一板块的第二篇文章《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关于王羲之思想的重要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这个句子的解释,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是王羲之对当时一些人谈玄说理、逃避现实的批评。可笔者认为,这是王羲之对自己狭隘精神世界的自省,对老庄深邃而丰盈的精神世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代表作,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因此,又称为《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晋书·王羲之传》曾有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  相似文献   

10.
(一) 《兰亭序帖》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所写的一篇序文,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学术界一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确曾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被奉为“书圣”,而《兰亭序帖》又被推为“法帖第一”。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的真迹。就是王羲之书的其他一些书帖,如快雪时晴贴、平安帖、丧乱帖等书陪帖的真迹,也没有人见到过。《兰亭序帖》传世本种类颇多,但都不外乎是摹本、临本、钩填本、石刻本,各本并列比较,又都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在我国书法史上已争论  相似文献   

11.
邓华 《现代语文》2004,(6):45-45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境内)聚会,行修禊事,流觞赋诗,结成一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一序言,即《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12.
对书圣王羲之的生卒年代历来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历代典籍中关于王羲之生卒年代的记载,不外以下三种:第一种出自宋黄长睿《东观余论》。该书云:“永和十年,右军年三十八。”按《晋书·王羲之传》(以下简称《晋传》),右军年五十九卒。从永和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羲之的死,一种说法是因为长期服用五石散(差不多就是吸大烟)中毒而亡。这说法我不太赞成。一个大书法家,一个被称之为书圣的人,不说德艺双馨,怎么也不能坏在这事上。再说了,人家好歹活了59岁,那年头活这把年纪已不错,算长寿了。我认为王羲之的死与下面的情形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不仅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在世界艺术史上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书法家,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年,历来争议不绝,存在种种说法,所以在学术界引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混乱。参考前人研究,依照《晋书》、《世说新语》、王羲之的墨迹古籍以及王羲之同时代的名人活动史料,笔者认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说法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15.
<正>王羲之的行书成就在书史上是无所争议的,然其草书在书史上的评价却有一定的异词,这并不意味王羲之的草书写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因为批评家对草书本体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艺术品评上的分歧,纵然如此,王羲之的今草依然被视为今草极则。我们就以《十七帖》为例,对王羲之的今草进行品味赏析。《十七帖》(见图1、图2),王羲之书,系王羲之草书尺牍的汇刻帖,凡二十九帖(一说二十八帖,此论将《来禽》《胡桃》二帖并作一篇看待),大都是  相似文献   

16.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17.
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桓)中最为显赫一时便是王家。这里的王指著名政治家王孚,他有个侄子叫王羲之,后人把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当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喜欢称其为“王右  相似文献   

18.
唐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题简称《集王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的序、记、答敕、笺答;二是玄奘所译《心经》;三是题款:署《心经》润色者、勒石者、镌字者的职官、姓名,建碑时间.原碑现存西安碑林,年代久远,剥蚀严重.清代梁(山献)《评书帖》早已指出:“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所以本文讨论问题,是以文物出版社1978年5月版《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为依据.《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后附出版说明:“关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过去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周越《书苑》说:‘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宋代黄伯恩以碑中的字与王羲之帖中的字‘纤微克肖’(“微”原作“维”,据他本改),因此认为《书苑》的说法是可信的(见《东观余论》).而明代董其昌则认为圣教序是怀仁临仿王羲之字体写成,并说‘集’字应解为‘习’字.”(董说另见题跋)  相似文献   

19.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士大夫不满于此,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和生活以…  相似文献   

20.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