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要通过语言文字多多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的最后三句碑文,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又是思想教育的重点;但句子结构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我是这样教的:①这三句碑文中,第三句附加成分多,更复杂些,我作了这样的分析:“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相似文献   

2.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3.
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学生对“民族英雄”这个概念的认识尚有一定难度。因此,陈老师在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中,由“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引出“航天英雄”,启发学生说出了“战斗英雄”“抗非英雄”等,继而引出“民族英雄”,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总结出民族英雄在本文是指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这样就巧妙地解决了难点,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以下是陈老师板书课题后的教学实录。师:对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同学们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大家打开书,把《郑成功》这篇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生…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小语三册34课《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趣、逗,喜”,引导儿童阅读课文,启发他们的思维,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由“喜”突破,逐步理清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最后一段的“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啊”,既是作者的感情,也是对上面各段的“我”捉小虾、“小虾真有趣”、“我”逗小虾意思的概括。然而学生却不能一下子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小虾”,这就造成了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最后一段的末句,由“喜”突破,让学生思考问题,逐步理清课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峨眉道上》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的作品。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背石板上山的铺路人及由此引起的感想。本文内容不仅真切感人 ,而且构思巧妙 ,是训练学生“边读边想”、深化理解并使之感知有关写作技法的好教材。下面就本文教学应该把握的有关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作简要提示。一、让学生感知铺垫与对比的作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我们”攀登又陡又长的梯形石板路 ,感到非常吃力。本段看起来与文章的中心没有什么联系 ,但它却为下文写铺路人作了很好的铺垫 ,埋下了几处伏笔。其中第二、三、四句话是颇有深意的。第二句的“所谓路 ,…  相似文献   

6.
同形异音词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句:“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有不少同学不假思索地将这里的“便宜”读成pián yi,理解为“价格低”或“不应得的利益”。这是不对的。“便宜”除了这一种读音和意义,它还可以读成biàn yí,意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其既不分 离也不互相冲淡呢?我们探讨了许多方法,以下为其中两点: 一、抓词语的比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抓住“壮”字,让学生比较“壮士”与“烈士”的区别。指导他们:1.查词释意:“壮”是豪壮的意思,壮士是为革命为人民宁死不屈、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2.换词比较:用“壮士”而不用“烈士”更能体现战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3.让学生讨论文中是怎样描写壮士们的英雄行为的。 二、抓课文的比较。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相似文献   

8.
《鱼游到了纸上》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内涵比较丰富,它与“鱼游到了纸上”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涵和联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如果抓住重点巧设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的预习要求,抓住课题设置疑…  相似文献   

9.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课本中的《离骚》节选,我已执教三遍了,集教后之心得,对于《离骚》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求教于语文界之同仁及专家学者。一、要使学生心中有整体《离骚》全篇共93节,372句,2464字。是一首自传体的长篇叙事抒情的浪漫主义杰作。而课文的节选仅仅是原诗的20-32节,充其量只有13节,52句。和全诗比起来还不到七分之一。对于这样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仅仅“断章取义”地节选了52句诗来让高中生读,我认为要学生读懂而理解实为难事。那么既然选入了课文,你能把它删掉而不教吗,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特别是像我们这…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一篇课文,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语言以及篇章结构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我试就《一夜的工作》谈几点教学体会。分折开头结尾,摸清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文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学生通读全文,初知内容后,让他们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帮助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本文开头,可抓住“报告”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周总理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  相似文献   

13.
我任民师十几年来,一直教高年级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这篇传统教材,我已教过好多遍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由于课本里《详写和略写》(读写例话)一文已明确为“歌颂了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统编教参的说法大体与此相同。因此,多年来每次教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时,我都是按教材和教参的上述说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篇课文。它语言简简单单,主旨明明白白,这样简单的课文,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呢?我反复阅读着这篇课文,当我读到“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时,眼前一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那就是彻底抛弃以解读文本的  相似文献   

15.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讲述了“我”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两个话题让学生探究: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和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我在课前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问题,请他们自由读文思考,然后再到课堂上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课堂上,我与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的对话,让我一遍遍地回味,我向往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一句与全文内容有着内在联系。我在教学中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收到较好效果。 在学生学完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句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新编统一教材初一课文《古代英雄的石像》到底是寓言还是童话? 课文“学习重点”之二明确要求我们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由此,不容置疑,本文应是一则寓言。但是,一读课文,它又符合童话的特点,根据课后练习第五题,编者的意图又是把它当作童话来处理的。课文注解注明本文“避自《叶圣陶童话选》,1929年作”。把课文当作童话来处理,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根据的。对于一篇课文,竟有两种自相矛盾的提法,引起了同学中的混乱。大家说:“难道寓言和童话是同一种体裁,一码事吗?不会的”。“这是一篇童话,在这里作为寓言来处理,很不科学”。“难道在提法上有错吗?我  相似文献   

18.
“从中心句切入法”是中心阅读法中的一种。就是从中心句入手 ,层层推进 ,串联全篇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重点突出 ,能让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脾益 ,基于这一点认识 ,我是这样教学《落花生》一文的。一、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并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本课的中心句是 :“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中关键的词语是“体面”。“体面”的意思是表面的虚荣和漂亮。因此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全句的意思是 :人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结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加点)句中“大约”是表估计、推测副词,而“的确”是表确实,肯定的副词,同时用来修饰“死”,岂不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不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却是教学难点。说孔乙己“大约”死了,这好理解。虽然还没有关于孔乙己之死的消  相似文献   

20.
高中《英语》第三册第十课The Sixth Diamond里有这样一句子:…but it sent mehome feeling a8 if I were on top 0f the world!该课注释(P233)对该句的翻译是:…然而这几句话却使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来。《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P253)对该句的翻译是:…然而这几句话却使我在回家时兴高采烈、象驾云一样。并注释:“此句可解释为it was just a fewwords,but i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on my way home”。我这里不是要比较课文和《教参》注释汉译在文笔上的伯仲和雅俗,而是要指出:课文注释和《教参》对该句子不仅在英语语法上,而且对句中关键词send和home的词义理解上均有误,值得提出来同编者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