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与唐代诗人杜牧相关的“扬州梦”故事,在历代诗评、词作、小说和戏曲中,有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梳理、比对各代之流传文本以及故事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到故事演变背后的文化推手。  相似文献   

2.
“追寻”与“在途中”——西方小说鉴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 ,以追寻为线索 ,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 ,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杯”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古典戏曲小说中,“亭”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由于它具有开放、灵动、突出的视觉审美特征以及自然、新奇的空间范围意蕴.对“亭”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论的影响,改编而来的戏曲在叙述方法、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与原本小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一、文本内部功能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以追寻为线索,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怀”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1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女巫的子孙》改编自莎翁传奇剧《暴风雨》,文本叙述了不同类型的个体创伤与文化创伤。本文结合叙事时间机制分析人物的幻觉、解离等创伤心理,探讨人物时间观、文本叙事时间和文本历史时间与个体创伤及文化创伤的深层联系。两个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创伤经历蕴含着不同的时代语境,小说的现代性反思赋予创伤叙事以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彦的《装台》在透析现代社会的前提下,以一群社会底层人物艰难的生活处境为基本蓝图进行刻画。作为戏剧家,陈彦小说文本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意义深远的人生思考,为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了便利。因此,影视剧在不失小说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更好地传播了其所表达的“装台”精神。  相似文献   

9.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金戈:小说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窥探心灵世界的丰富与诡异,隐喻人生或揭示世界.同时小说具有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教学中,我们要裸读文本. 所谓“裸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阅读时努力从小说的言语方式——人物的话语方式、细节、空白等处人手一直抵达小说文本深层的意蕴,而减少关注一些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等等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六书到三书的发展,并比较了六书和三书的异同以及现代学者三书说之间的优长,认为在归纳汉字结构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六书还是现代的三书,都有偏颇之处,都不能涵盖古今所有汉字的结构类型。分析了古今汉字的结构类型,用大量的字例证明,汉字的结构原理应该是四书,即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记号字。  相似文献   

12.
《69 Sixtynine))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性格各异的男性。但与几个男性主要人物相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却更加鲜明。这反映了作者村上龙对女性持有的一贯态度和对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特点。村上龙的大部分作品,对女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并且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特色都可以从《69 Sixtynine))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3.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学术成果丰硕。但其中关于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出场描写研究则篇籍甚少,笔者不揣谫陋,从研究《史记》中的传主轶事描写手法入手,得出《水浒传》作者在对其小说人物出场的故事化描写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这种曲笔塑人的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作为主角的安娜,其形象承载着作者诸多思考和愿望.分析她的形象有助于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安娜对于“自由女性”身份的诉求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朦胧到自觉,由退缩到无畏,由思想到实践,终于能够确证自己个体力量和女性存在的权利,并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女性定义了“自由女性”身份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对一系列以母文为发生源的同族字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母文+类属标志"为理论基础,分析一系列以"官"为母文产生的同族字。把"官"分成具有"管理"义、"控制"义、"中空"义、"多、程度深"义的几组字,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代典籍中“鬄”、“髲”二字经常成对出现,俗皆以为是同物异称词,为古代假发的通称。但从古人的发式习俗和语源上来看,此实是受传统训诂浑言之训而致误的典型一例。“髢”指一切用于装衬的假发,重在原料;“髲”则指用于盘高髻的假发,或直接著之于头无需再加梳理的假髻,更重式样。  相似文献   

18.
纵观茨威格的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其创作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是事实。但是笔者对茨威格小说“除了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外,看不出别的特征”这种观点,却是万万不能苟同的。我们认真阅读和分析茨威格的小说文本,发现并不仅仅是再现和图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茨威格的小说创作有其特殊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那年夏天》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以石家庄西郊的省农研所大院为背景,描写了1966年"文革"刚开始的那年夏天,发生在农研所一群中小学生身上的故事。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把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浓缩在一个特殊夏天里集中展现,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唱响了一曲那个特殊年代的"童年歌谣"。  相似文献   

20.
采用“音乐与身份的自我叙述”这一独特视角,结合有关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以及流行音乐理论,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小说与“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与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爵士乐》是一部挑战美国主流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