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树群 《收藏》2009,(6):68-72
帽筒俗称“官帽筒”,创制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官员置放花翎顶戴所用的一种实用器物,兼具陈设性。同治、光绪年间,帽筒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2.
采芝寿世——曾熙帽筒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群 《收藏界》2012,(10):51-53
几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面为光绪典型的橘皮釉,开窗硕大,应为光绪早期胎体。三面绘通景人物,三面为书法。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5,(5):184
新年鼎力之作纯雕漆帽筒:"君子之交""荷香清溢""福寿康宁",每种图案限量供应1 9对。售价36800元/对。帽筒,俗称"官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原形是量米的米升后来演变为置放帽子的工具,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寓意官帽加身,有升官发财之意。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5,(7):184
新年鼎力之作纯雕漆帽筒:"君子之交""荷香清溢""福寿康宁",每种图案限量供应19对。售价36800元/对。帽筒,俗称"官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原型是量米的米升,后来演变为置放帽子的工具,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寓意官帽加身,有升官发财之意。雕漆帽筒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生产周期长,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几十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相似文献   

5.
报春     
吕晓浸 《收藏界》2013,(5):48-50
2013年元旦,树群兄自河北携江栖梧梅花四方帽筒来汉,给我带来春天的信息。树群兄走后,寒潮来袭,将此帽筒抱坐于电暖器前,赏玩抚摸,不舍得放手。许多匆匆往事奔来眼前,让人感慨……初与江栖梧的梅花相逢,算来已近五年。  相似文献   

6.
家中收藏一民国贴花帽筒,高28厘米,口径12.5厘米,注浆而成,贴花图案。帽筒通体绿色地,中间主题纹饰为两枝牡丹。每枝牡丹均画有两朵绽放的橘红和淡紫色的牡丹花,花周拥簇着草绿色和深绿色的枝叶,褐色叶脉由手工绘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24日,福建"闽西收藏阁"陈万珍先生专程从厦门飞到沈阳,目的只是取一对晚清金品卿、王少维和王凤池合作的浅绛彩瓷帽筒。陈先生轻装简从,随身只带一件皮箱,那是为了装帽筒所特意准备的。沈阳"花间一壶茶"初国卿先生特意和几位藏界朋友在故宫对面的一家百年老餐馆里为陈先生接风。  相似文献   

8.
吕晓涢 《收藏界》2012,(12):60-62
一瓷妇人不知从何时起,家中开始有了帽筒,陆续地多了,当然也不算太多。橱子上,桌面上,几子上,柜子里,以至于床上,都有它的踪迹,对我这个藏品不太多的人来说,也算一种狭义的洋洋大观吧。顾名思义,帽筒是用来放帽子的,它不过就是一件高二十八九公分、口径  相似文献   

9.
帽筒赏话     
帽筒顾名思义是用于放置帽子的,它始于清嘉庆年间,道光以后开始流行,用途渐由实用转为陈设观赏品。由于器形易于展示画面,符合人们的审美隋趣,富有观赏性,因此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清代中、晚期至上世纪50年代,人们都将其放置在上房内的八仙桌或条案上,在居中摆放的插屏、座钟等旁边放置成对帽筒,十分显眼。  相似文献   

10.
徽州满顶床     
江志伟  汪苹 《收藏》2008,(2):131-131
安徽徽州的古典家具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做工精细美观,所以徽州家具向来深受藏界青睐。徽州古典家具中,尤以“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徽州满顶床”最称考究。许多徽州名流,如《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以及教育家陶行知,大学者胡适等,部是在微州满顶床上出生、长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