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情报工作》2001,45(2):94-94
由台湾中华图书资讯馆际合作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研讨会”于2001年1月9~10日在台南市成功大学召开。来自台湾和祖国大陆的2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组织的祖国大陆代表团共1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主题是:海峡两岸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的交流与合作。分主题是:两岸中文资讯系统的交流与服务;两岸中文资讯系统的交流与服务;两岸工商、产业、学术资料库和数据库的交流与应用;中文资讯和信息交流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已有近6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对台湾广播为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沟通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对台湾广播在两岸新的形势下开拓进取,在全面及时生动地报道两岸各项重大活动方面,在入岛宣传方面,在两岸举办各种交流活动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明显的进展。对台湾广播在对台传播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各自新的特点,两岸互动因此而有新的方式与内容,台湾受众政治、社会、阅听心理以及对对台宣传的期待与需要更有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沟通两岸、"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为基本任务的对台宣传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传播环境发生巨变,指导对台宣传的传统党报理论与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在互联网时代需适时更新,在宣传战略、策略和战术上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对台宣传的实际需要,切实强化对台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在福建对台广播开播65周年之际,东南广播牵手两岸38家电台组建"两岸广播联盟",签署两岸广播媒体合作《五点共同倡议》,推动两岸广播在节目采编、广告经营和新媒体融合等方面实现全局性、全方位和全时空的大合作,为维护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汇聚正能量。栉风沐雨六十五载。时光倒流到1950年8月,东南广播的前身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正式成立,电波穿越了台湾海峡,架起了两岸同胞沟通交流的空中桥粱。这是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5.
<正>对外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福建省作为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改革开放的窗口,最近几年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特别重视对台、对外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戴泉明 《东南传播》2010,(7):176-178
本文试图从历史学和传播学的观点,探讨分析做入台电视节目必须熟知台湾历史文化、台湾民情民心的理由,以及通过对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涉台重大情节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批判,反思做入台电视节目的理念:了解两岸文化差异,方能使入台电视节目获得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从北京到香港转机再到台湾,一路处在媒体记者的追访之下,终于在2月8日晚7时左右,我与陈斌华两人抵达台湾,开始了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的行程。 走出飞机的座舱,迎面便是台湾媒体记者的围访。刹那间我有点时空错置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台湾采访时的情境之中。那时,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采访,走出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后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引起了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十年后,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驻点采访,两岸新闻交流迈开新的步伐,又引起了海内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再次由“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8.
题材是有效传播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特殊的对"外"传播形式,对台报道加强对题材的发掘和规划,有助于形成传播合力,促进"入脑入心"。本文从新时期台湾受众的心态变化入手,提出当前对台报道要立足"两岸",加强对"和"、"通"、"同"、"突"和"民"五个方面题材的发掘与规划,促进对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新闻     
首批祖国大陆报纸类赴台驻点采访记者抵台 首批祖国大陆报纸类记者 5月 l6 日晚入台驻点采访,他们是人民日报首批赴台驻点采访记者郑固固、吴亚明。这两名记者将在祖国宝岛台湾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风土民情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2月8日,新华社两名记者入台,成为祖国大陆首批赴台湾驻点采访记者。 目前,已有多家台湾新闻机构不间断地轮派记者在大陆“蹲点”采访,前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已达5000多人次,祖国大陆记者只有约两百人曾赴台采访。(此页稿件为辛岩供)上海数字电视台将于明年元旦正式启动 上海有关部门宣…  相似文献   

10.
王留 《东南传播》2021,(12):46-48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阶段,传统对台新闻媒体面临融合转型的新挑战.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打通《海峡新干线》和《今日海峡》两大对台资讯栏目,以两岸"Z世代"为目标受众,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现有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推进新闻媒体纵深融合,孵化出媒体人视频号矩阵"海峡锐评"等新媒体产品,在实现流量变现的同时,也为两岸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是"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建设中的一次宝贵尝试.  相似文献   

11.
张想苹  赵新 《东南传播》2011,(11):32-34
戏曲是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综合,在对台广播宣传中,以戏曲为载体,使两岸同胞对传统文化达成共识,这是当今戏曲广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目前海峡两岸戏曲的现状是“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作为对台广播媒体,应该适应形势,根据台湾民众的需求传递戏曲资讯,以戏曲艺术作为媒介,传递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华夏之情。在新形势...  相似文献   

12.
在对台宣传直接"入岛落地"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台湾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日益成为加强对台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分析近年来海峡之声稿件被岛内媒体转引情况可以发现,重大活动、敏感话题以及军事安全等方面内容被"二次传播"的比例较高。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台湾媒体的关注点,将之作为打开对台传播有效性的金钥匙,努力通过"二次传播"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报道内容在岛内直接落地,有效增强对台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13.
应武汉大学邀请,我国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博士班导师胡述兆先生于1999年10月19日-31日,在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讲学.胡先生为学院的研究生系统讲授了"图书资讯研究方法"等课程,并与师生们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在讲学期间,胡先生还将一批台湾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资料赠给传播与信息学院.近年来,胡先生先后被祖国大陆的几所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台湾历史上经历了荷兰和日本人统治以及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和接受西方政治生态的影响,台湾民众在政治意识上出现混乱和多元化;大陆文化在迁徙台湾过程中有过多次的嬗变,加上两岸文化曾经的隔阂,还造成两岸文化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对台广播应正视这种现状和客观存在,寻找出对台传播的侧重点和传播策略;通过淡化两岸政治体制差异,宣传大陆的善意和诚意,突出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对两岸带来的双赢效果;通过两岸普通民众生产、生活交流的细节,用台湾民众习惯的收听方式来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台传播的本质是一场透过媒介凝聚两岸人心的政治沟通。文章首先梳理对台传播发展的四大阶段,指出当前存在落地艰难传播难以形成影响力矩阵、对台节目"陆热台冷"、大陆议题常被"先声夺人"妖魔化解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通过活用网络造大陆资讯"媒资库"、强化换位传播、加大软文化传播等方法,寻求提高新时期对台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初,祖国大陆应台湾同胞的要求,以贸易方式向台湾输送录像带,开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批示中,形象地将此举称为"通像"。本文作者是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在其任上亲身参与了"通像"的全过程。他娓娓道来的回忆,展现了祖国大陆为打破两岸对峙的僵局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其中所体现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7.
孙浩 《新闻传播》2012,(4):166+168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商签多项经济合作协议,两岸的交流交往达到了空前规模,适应这种情况,对台广播的舆论导向也从"政治驳异"转向了"文化认同",广播文化类报道在对台宣传中起到的作用大大增强,本文旨在从广播音响报道这一基本新闻形式的属性和功能入手,分析对台文化报道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王留 《东南传播》2013,(1):37-39
福建海峡卫视自办栏目《ECFA进行式》是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的以ECFA为核心议题,由两岸电视媒体全程通力制作,并率先实现在台湾入岛并长期播出的财经类新闻节目,节目开播一年有余,获得巨大反响;特别是2012年5月份改版的第二季更创下全台湾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实现新闻战线对台入岛宣传的新突破。《ECFA进行式》有什么独到的制作经验能够不但突破两岸电视媒体的差异和限制并同时获得两岸观众的青睐?本文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紧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是对台宣传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在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下,对台宣传工作要以我为主,把握主动权;要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要深化交流,全面推进两岸媒体合作。  相似文献   

20.
cctv-4是祖国大陆唯一一条面向海外华人播出的官方中文国际频道,东森亚洲卫视(ettv asia)和东森亚洲新闻台(ettv asia news)是东森电视台旗下的两条面向亚洲华人播出的商业频道.笔选取这三条在两岸华语媒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频道加以比较.在宏观方面,从历史发展脉络中可见两台重视新闻资源的趋势,并推论央视创办"中文国际新闻频道"的可能性;在微观方面,从两岸媒体机构对于新闻资源处理和运用的差异中探讨彼此之优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