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师 ,甲文取其半 ,象形字 ;金文合成今师字的字形 ,会意字。师字在甲文、金文时代都作军队、战争讲 ,也是军官、职官名并延及师长等义。《易·师》卦讲战争事 ,《周易》另外还有《同人》、《离》、《晋》、《革》四卦等讲军事。它们反映了商、周时期部族、方国之间的斗争 ,折射出那一历史时代人们对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 ,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如何达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目的,是<易·师>与孙武著<孙子兵法>所要揭示的问题所在.<易·师>与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易·师>确立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基本框架,孙武则为这个框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旅,甲、金文均用作军旅义,每旅五百人,形制旗下两人(众、从),从"(木冈)",与旗帜有关.旅卦,主要是商旅卦,与军旅义无涉,是西周初人的一种观念反映,尤其重要的是旅行方位.<周·易>经文中多见"攸往"、"所往"的卦、爻辞,显示了西周初年人们活动的特点."利西南得朋"、"东北凶"反映了周部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态势,说明在周部族起始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其活动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周易>虽是一部古代占卜的书,它却涉及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深奥而玄妙.<周易>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蒙>卦上,无论卦序、卦形、卦象还是卦辞与爻辞,无不蕴含着后人一直沿袭而且还将继续传承的一系列诸如教学为先、启发教育、尊师敬教、德才兼备、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进一步挖掘、整理和运用这些教育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一般的中国教育史著作视之为孔子学习方法论或教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文本,重新审视这句话,认为孔子此言非指学习或教学方法,而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温习以察知当今典章制度的得失,能够有此作为的人方可为师,这是孔子依据师道传统和当时社会状况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一种不限于教育职责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德国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183;格拉斯一向关注德国二战前后的历史题材.他脍炙人口的但泽三部曲&lt;铁皮鼓&gt;、&lt;猫与鼠&gt;和&lt;狗年月&gt;以及近年来问世的&lt;说来话长&gt;(一译&lt;辽阔的原野&gt;)和&lt;我的世纪&gt;等无一例外地与历史清算和文化反思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格拉斯的最新作品&lt;蟹行&gt;是德国战后文学的继续.惟一不同的是,格拉斯新作的视角有所转换:小说中描写的战争的直接牺牲者正是德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7.
该文试图对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的意蕴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师陀在<果园城记>中凸现时间意识,"果园城"中的人物有一种对时间的"变"与"不变"的清醒和恐惧,从而"向时间而生",展现出不同的生存姿态.师陀自己的时间意识体现在通过文学创作,展开与时代和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都德的<柏林之围>和茨威格的<看不见的收藏>两篇小说采用相似的手法即用"谎言"的办法,各自编织了一捧爱的花环,展示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心态,但又由于时代与个性等因素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兵学圣典",其中朴素而又深厚的辩证唯物思想,具有学术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孙子兵法>强调"知"是实施正确指挥、掌握作战主动权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体现了孙子朴素的唯物现;孙武不是单纯从战争行动论述战争,而是从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根本利益去观察战争,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诸因素去分析战争,充分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战争是一个双边互动、彼消此长的过程,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论述了战争中50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方面,看到了战争中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因地制宜、因敌制胜、因情任势……<孙子兵法>中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非常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10.
<不落的明月>是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刚刚出版便备受关注,引起轰动,屡遭责难.小说的作者皮利尼亚克曾是那个时代一度独领风骚的作家,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不同凡响,但<不落的明月>以及<荒年>、<红木>等作品也给作者带来了厄运.  相似文献   

11.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宋“式”考论——兼论唐式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前期,式沿用唐式的内容和形式。神宗元丰以后,宋式在性质、编纂体例、修订模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性质上,由令的细则性规定变成为法定公文程式。宋式的变化,是宋代对编敕、格等法律形式的性质、功能进行调整的结果。宋式的变化使得宋令的内容更加整齐划一,令、式分工更加明确,两者关系更加协调、合理。  相似文献   

16.
17.
18.
Variations in phenotype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development on cellular functions, including that of the genome. The recent integration of epigenetics into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illustrate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early life structurally alter DNA, providing a physical basis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inatal environmental signals on phenotype over the life of the individual.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nduring effect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variations in maternal care on gene expression and phenotype to provide an example of environmentally driven plasticity at the level of the DNA, revealing the interdependence of gene and environmental in the regulation of phenotype.  相似文献   

19.
小说 《斯通纳》在长期遭受出版界冷遇之后,于近些年重获读者们的热捧.导致这一奇特文学现象的原因在于小说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有别于美国文学中的传统英雄.主人公斯通纳在其平凡的一生中鲜有出彩的经历.然而,他对文学和真爱的执着追寻,对学术公正的英勇捍卫,以及面对困顿的人生所表现出的坚忍,均有力地证明了他是一位别具一格的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地方普通话产生根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介语,是一种带有地方方言色彩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其形成根源有母方言负迁移、过度泛化、训练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研究地方普通话产生的根源,可以使我们对地方普通话有正确的认识,对普通话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