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筠 《中国编辑》2003,(3):46-48
美国著名资深编辑家柯蒂斯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不仅要具备绝佳的编辑技巧,还要精通书刊制作、营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心理学等等。”那么,现代出版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编辑呢?本人认为,现代编辑必须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相似文献   

2.
闲话退稿 退稿原本是编辑这—行当的优良传统,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退稿却似乎成了编辑们久违的话题。把如今一些编辑对退稿的态度和做派与昨日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一比照,总觉有些老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3.
航天战线的高级工程师蒋春暄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做出出色成就,但是国内数学权威不予承认,还对他冷嘲热讽。无奈他把论文寄往国外,立即得到强子理论创始人、美国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代数·群·几何》杂志连续发表了蒋春暄的论文,并且出了专集。权威的美国《教学评论》也转载了蒋的论文摘要。多名数学评  相似文献   

4.
5.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6.
“灰箱”现象与“灰箱”式审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编辑力”一词的来源和内涵,深入分析了“编辑”的定义,提出了对“编辑力”的理解:“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编辑把关”主要是指出版社对书稿进行政治审定的一种责任编辑制度,这个制度是同我国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联系的,也是由出版社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决定的,因而是无可非议的。而按照通常的认识,所谓“文责自负”是指著作人对其作品负政治上、道义上和社会效果的一切责任,从法律的角度讲,它是  相似文献   

9.
和其他行业一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编辑工作者曾提出过许多口号,这些口号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这些口号对人们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以正确的观念来调整、指导编辑行为,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编辑工作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是一种独立性、创造性很强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11.
白立 《记者摇篮》2001,(1):31-31
编辑是报纸出版的第一道工序,不序是“来料加工”选择什么稿件,还是“预先订购”组织什么策划,把握好政策尺度是鉴别新闻或“生产”新闻最重的一关。  相似文献   

12.
小议“眼力”牛素琴“眼力”,可以说是一种鉴识力,一种识别是非好坏,赏鉴价值及其艺术水准的能力。干什么工作都需要有“眼力”,否则优劣难辨,高下不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力”是一种专业素质的体现。有的人能一目了然,有的人却百看不解;有的人能洞察秋毫,一...  相似文献   

13.
14.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5.
责任编辑是个常见的词语,在图书上、期刊上、报纸版面上、电视上、电影职员名单上,都经常见到。但对责任编辑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读者未必都清楚。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简单说,责任编辑就是要对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某一本图书、某一期刊物、某一个报纸版面、某一部电视剧或电视系列片、电影等负直接责任的编辑。包括公开出版和发表  相似文献   

16.
王雄 《编辑之友》1996,(5):19-20
建立“名编”制度●王雄【银川】“名编”的好处“名人”是有名效应的。一台晚会,有几个名歌星,晚会就容易火;一部电影,有几个名演员,电影未拍,消息就会到处传;名导演导的电影片,只要打出导演的牌子,观众就有信任感;名作家的书,未见到书稿,出版社就会抢着要,...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收到《秦皇岛晚报》一位青年编辑撰写的采访札记。文章介绍了她参与一次系列报道的深切感受。那次报遭的新闻事实是:本身极度贫困的秦皇岛青年周保军八年如一日借钱帮扶非亲非故、从未见过面通过话的湖南孤女毛四灵。整个报道中,除采写编发了一系列稿件之外,还征得了湖南卫视、《长沙晚报》的协助和参与。报社还为周保军出资成全其飞抵长沙实现了与毛四灵的“八年一见”,接毛四灵来北方参加保军哥哥的婚礼……自然因此又衍生出许多新闻见诸报端。全部活动,持久而感人。  相似文献   

18.
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有11个年头在理论处当编辑。理论处的几任领导叶寒青、林平、吴牧华、卢文华和许多老编辑的品格和工作精神,给我很多教益,至今难以忘怀。翻阅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解放军报》的《思想战线》专版,在文章作者中,可以见到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李嘉。这是理论宣传处编辑常用的一个共同笔名,与这个笔名类似的,还有李增之、黎佳、施佳等等。处领导、编辑自己撰写的文章,有时也用这类笔名。当时,《思想战线》专版刊登的稿件,许多是部队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撰写的。这些同志生活在部队,实践经验丰富,部队现实…  相似文献   

19.
冯青 《出版视野》2004,(5):26-27
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全国出版社的改制工作已经启动。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就意味着出版业将全面、彻底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竞争时代。出版社拿什么去竞争?勿庸置疑只能是好书,精品书。书是由人做出来的,要出好书就得有好的编辑。有无一支过硬的编辑队伍,特别是一批战斗在一线、能打硬仗的责任编辑,是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中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稿子反复认真地看上几遍,仍有一些问题被疏忽或发现不了,待别人指出时才大吃一惊,懊悔不迭。这让我想到一个成语叫视而不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尽管是在很认真地看稿,可到头来还是有不少问题被“视而不见”。要避免此种现象,笔者觉得应从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