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琳 《新闻天地》2004,(1):32-34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女是6-15岁的“艾滋孤儿”,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爱之家”。这个家庭是怎样组成的?他们如何生活?……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个家庭。  相似文献   

2.
一些实习记者和区县、乡镇的通讯员时常问我,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采写的新闻见报率不高?我在认真看了他们写得还算流利的稿件后觉得,他们缺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选题的经验。怎样才能提高稿件的见报率?从市场变化中找新闻,应该是报刊激烈竞争时期选题切入角之一。  相似文献   

3.
吕日周、仇和等在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相对比较激进的公众人物,正是经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极大争议。那么,媒体对其是如何报道的?媒体对于他们的“争议”又是如何讲述的?这样的讲述是否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媒体对于“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应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南方周末》为例,  相似文献   

4.
说起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人们立刻会反应:总经理不是徐泽宪吗?中远两湾城不是他们建造的吗?海南岛开“亚洲论坛”会议的博鳌不是他们开发的吗?浦东足球队不是他们收购变成中远汇丽队的吗……初夏的一天,我和徐泽宪总经理对面而坐,开始了一次漫长的访谈。尝试“买壳上市”,虽然谁都没有尝试过笔者:徐总,中远置业集团公司还很年轻,你也不老,才四十多岁吧?听说公司成立的初期非常困难?徐泽宪:是的,1995年我被派去担任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总经理,这个公司其实是1993年的时候由上海远洋公司的基建处和行政处房管科合并建立的,当时…  相似文献   

5.
一家位于西北地区的数码印刷企业,在筹备了近一年后即将正式开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筹备了这么长的时间?西部快印市场的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您随记者一起走近快乐印,与他们一起感受快印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真的是一个独特的族类吗?他们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与我们一样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所不同的是,他们头上有一顶“独生子女”的帽子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读物     
乐天 《出版经济》2005,(6):28-29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佳句,亦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平淡中带着不平凡的抱负,影响着现代青少年的成长,但令他们不理解的是,师长们为什么如是说却不如是做呢?他们的理由何在呢?  相似文献   

8.
90年代的大学生,是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座标上,他们就学于世纪之末,就业于世纪之交,成才于未来的世纪。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历史将赋予他们怎样的使命呢?  相似文献   

9.
从SETI项目组的行动看,似乎这些科学家都对外星人的存在抱有很大的期望,并相信他们一定也在跟我们联系。你们的确是这样想的吗?如果是,你们的理由或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小新疆”在尘土飞扬的背景里突然拿着枪闯进了他的视线,他走上去和对方说话得到了回答:他拿出烟对方欣然接受:他举起机器对方仍然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的枪……他们是谁?家乡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流浪?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记者?就像我们曾经问大学生是如何变成记者的?记者是如何变成好记者的?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特征?首先,他们一定是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或者用沉默或微笑回答你尖锐的提问。他们带着作出贡献的理想走进这个行业,能够从事这样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他们的岗位、工资和性别歧视状况妇女在美国图书出版业中的地位如何?他们的职业人口状况怎样?做哪些类型的工作?掌握哪些权力岗位?他们在出版社担任主要领导责任吗?女性和男性的工资相同吗?他们有没有遇到任何歧视?这些都是很多人关心和想知道的。发表这些问题的研究报告较为缺乏,另一种特别是纵的研究也是需要的,然而,有些容易得到的数据表明,女性一般从事出版较低和中级的管理工作,可得到相应等级的工资。商业出版社中的妇女1994年卡纳斯研究所进行一项研究,随机挑选2000名“美国出版商周刊”的读者,他们都在出版社工作,总计543人退回他们…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度商业化的媒体社会里,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反常的是新闻,正常的不是新闻。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我们身边极少发生。甚至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是新闻。我们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短信每天热衷于报道并大量报道的是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性丑闻、恐怖袭击。但是我们认识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领导下属中有几个是被罪犯或恐怖主义分子杀害的?他们中又有多少每天遭受恐怖主义分子的侵扰和袭击?事实上,他们中每天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就业、污染、住房、贫困、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5.
1901年至1902年间,章太炎、梁启超对中国史学潜心探究,拟具"史目",写出《新史学》.为什么他们在这个时候关心史学?他们准备对史学怎样改造?他们的政治态度不同,反映在学术上有何异同?对他们学术上的异同和政治上的关系如何评价?这是本文准备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他们是当今活跃在新闻采编第一线的生力军: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思想敏锐,已有三年左右工作经历,正在从青涩走向成熟……本刊曾于2006年第3期关注过他们新闻职业生涯的开端,那时他们初出茅庐,满怀职业理想。近来,在与一些地市报老总的交流中,听到他们坦陈:最挂心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因为媒体竞争终究是人才之争。他们道出了对当今青年新闻工作者,特别是80后青年人的殷殷期望。老总们认为,这些年轻人学历高、英文好、反应快、知识面广,但也存在自我意识强、懒散、韧性不足、不够踏实,骄娇二气等问题。基于此,本刊再次讨论青年记者尤其是80后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怎样的经历?遇到了什么困惑与困难?对于年轻的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并克服自身不足?如何在实践中感悟对他人、单位、家庭以至社会、国家的责任?如何逐步培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联盟     
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世纪。现在,中国的网络人在做什么?他们赚钱了吗?面对即将到来的网络革命,他们做好准备了吗?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都在干着泥瓦匠的活,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在垒墙,第二个说在挣钱,第三个说在建一座楼房。他们显然干的是同一种职业,却有着不同的工作动机,这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从业观。仔细想来.认为是在“垒墙”和“挣钱”的两虽然略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大使是将军大使。确实是这样的,十个大使十个将军。他们都打过仗,当时有:姬鹏飞、黄镇、王幼平、谭希林、倪志亮、彭明志。当时总理找耿飚谈话的时候,耿飚对总理说:我对外交一窍不通啊。总理鼓励他:“可以边干边学嘛。再说,抗战时你不是曾经带领美军观察组从延安到了晋察冀吗?在北平不也是和美蒋代表在会议桌上打过交道吗?”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伦敦。1976年10月12日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订户们照例收到了报纸。当他们在早餐桌上开始翻看这份标号为第37752期的厚厚的报纸时,他们被一条新闻吸引住了,惊讶?震惊?好奇?抑或是兴奋?不管怎样,对他们来说,无疑这是一条重大新闻:《每日电讯报》在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