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民与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意识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我国虽然早已有了“公民”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公民教育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全球社会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是有知觉的道德主体,每个社会都要求有公民教育,而公民道德教育又是其重要的方面。教学者总是希望公民的教与学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就要求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说教、经验、反思这三个方法。如果要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球公民的概念,那么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全球公民成为现实,就需要有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心态,超越国家界限和传统的束缚,这也将寄希望于未来的一代。  相似文献   

3.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4.
论公民教育     
邢春晖 《文教资料》2008,(34):79-81
公民教育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长期以来德育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概念,但对什么是公民、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产生,以及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很多人还比较陌生,本文尝试对上述概念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民伦理在日用人伦之外间接而生,它不仅仅隶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还是行为的规范性法则.对公民伦理核心概念的论述,需要从“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谈起.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在这个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6.
王玉 《新课程研究》2009,(8):168-169,172
公民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主题。纵观世界各国,公民教育自20世纪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复兴和强化,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我国公民教育还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呈现出来,但在品德与社会课等学科中已经出现了公民教育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否有客观性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最具争议性的论题之一,威廉斯从科学与伦理学的二元区分之中划开道德判定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之上,伦理概念可以区分为厚概念与薄概念,厚伦理概念具有世界导向性与行动指导性,而薄伦理概念由于普遍性和抽象性而缺乏世界指导性,但这类词语已经构成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体系主要部分。道德客观性的失败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道德实践,因此威廉斯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的"非客观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新取向及其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资质传递的观点蕴涵着对"公民"概念的基本理解。分别强调社会科学的学习、决策能力的培养和批判思考的养成等三种公民教育取向,在社会科课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民资格已经演绎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公民资格逐步从民族国家拓展到全球社会,从单一的宪政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演变成为一个以法律、政治为核心的多维度概念;公民权责作为公民资格的核心逐步从单一强调公民责任发展成为强调公民权责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黄藿 《教育学报》2013,9(1):3-12,20
在21世纪的今日,民主化成为世界潮流,尽管世界各国在民主化的实施方式、内容与进程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公民德育在推动并建构民主化社会的目标上有其关键的重要性。透过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学文献的探讨,可以厘清原始公民德育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政治学》一书中对公民的定义与城邦的构成要素、公民教育与政体的关系、公民德育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尽管亚里士多德有关公民的概念与公民德育的理论太过粗略与朴素,还没有碰触到现代民主社会中复杂的权利与义务理念,但他把公民德育的培育当做政治哲学的理论核心却是充满超越时代的先知卓见。  相似文献   

1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伦理观的养成是正在发育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内在诉求,在公民社会和公民伦理观的发育中,必须走出用西方市民社会发展观来审视中国公民社会的学术误区。中国宪政制度上的优势决定了公民社会的必然性和塑造公民伦理观的必要性。科学的公民伦理观必须是以公共理性交往为基础,以主体间平等为轴心,以明确的道德责任为界限,以追求政治的正义为归宿,并与传统的“内圣”之德、道德本位主义、奉献型道德、强制型道德和索取型道德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