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满丽 《学子》2013,(6):164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连他这样的大儒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都深感无奈。可见,要实现于漪先生以"文"育"人","以‘道’驭教"的终极理想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质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突破了。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凸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  相似文献   

3.
195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于漪老师在教了7年中学历史后,被要求改行教语文。从此,整整一甲子,于漪老师始终在坚定地探寻语文教育之道。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80年代提出既"教文"又"育人",90年代初提出培养学生的"现代人素质",90年代中期主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21世纪初提出"教育要树魂立根",语文教学要"德智融合"。  相似文献   

4.
<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语文教育规律与理想境界的高度概括。成尚荣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应当是"不教之教"。"‘不教之教’首先是一种理念和主导思想,即解放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处于乐于学习和紧张的智力状态。其次,‘不教之教’的核心指向是能力和智慧,不是教知识,而是‘转识成慧’。"以这样的论述审视并指导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难发现,识字教学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是师生之  相似文献   

5.
教文以育人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文育人。教文为了育人,育人凭借教文。这诚如于漪所言:“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人‘育人’这个大目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育人?笔者作一番理论探讨。不当处恳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6.
李浩 《语文天地》2012,(22):77-78
学生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多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说话能力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说话能力是语文素质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  相似文献   

7.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该具有教文育人的思想。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教文和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教文育人的培养途径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发现于漪教文育人的思想对当今语文的教学有很多的启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要目中有人、发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7页)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改作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我在指导学  相似文献   

9.
于漪是我国语文教育界改革的领军人物,获得了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奖章,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届代表。她说要"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种使命意识让她始终遵循着"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将生命之花为教育事业而绽放。纵观她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她践行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科学性"、"教材的延伸"、"敢于打破教材权威"、"让教材‘活’起来"四个方面。于漪独具特色的教材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要掌握好"度"。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多少做得还不够到位,主要从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文本的个性未被完全挖掘""仅从‘道’的角度挖掘""文本的‘过度’挖掘"入手,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得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特点挖掘相应的文本个性,尤其是对于"深文"要敢于善于"浅教",从而构建平实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在听、读训练中理解语言,在说、写训练中表达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大多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说”的训练却有些忽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因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交际能力,就应让学生从小就能说会道.在这方面,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传授给别人一种技能将会让他一生受用无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看他传授给学生多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最新课题、更高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曾多次旗帜鲜明地发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吁,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文的运用",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追求的不仅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语文,强调的是让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母语教育要让学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建立骨肉亲情。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重要而迫切,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思想认识缺位、德智融合不到位、学习方法错位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学做"大先生",以"生命"育情;开掘汉语文资源,以"文化"育情;用心改进语文教学,以"活动"育情。  相似文献   

20.
<正>在小学的教育阶段,语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说小学阶段的心理教育学科,其中很多内容都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想,同样我们也可以借用心育的理念与方法,来优化语文课程教学,心育和语文相辅相成,定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另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借心育理念,展现课堂活力1、利用学生的好动心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