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试论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字使用上一种特殊的同音替代。通假字反映的是文言文,反映的语言是上古吉,只有同音才能通假,通假字字义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试论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字使用上一种特殊的同音替代。通假字反映的是文言文,反映的语方是上古音,只有同音才能通假,通假字字义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文言文的复习,应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知识,并通过练,提高翻释文言文的能力。 1.通假字。初中文言文中共有通假字60多个。通假字的特点是同音替代,音近通假。有的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例如:坐通座,“先自是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止通只,“止有剩骨”(仅仅);直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有的是两个形声字的声旁相同而通假,如帖通贴,唱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八》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这些文字的借用现象是研究上古语音的可靠材料。文章对《上博简八》中的143对通假字从语音关系上进行了探讨,归纳出古音通假建立在音同音近的基础上并且以音同为最佳,通假中韵同的数量大大高于声同的数量等结论;最后讨论了余母复杂的通假现象。  相似文献   

7.
北大森哥 《作文》2023,(43):44-46
<正>《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十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是初学文言文的一个难点,但在先秦两汉的文章中,却是很普遍的现象。秦汉以后,到唐宋,由于字书相继出现,写字规范化的要求日渐严格,通假现象日渐减少了,但还是有通假现象。就是明清某些人的文章,由于有些通假字相传成习,使用固定,也仍旧在沿用。因此,要阅读文言作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书籍里有所谓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通假字背上和默上。当然能掌握一些有关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将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准确识记有关通假字。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大致有三: 1.两字音同或音近。比如“反”通“返”,“知”通“智”,  相似文献   

12.
在郭锡良等五位先生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选取先秦至汉部分文选中的95组通假字和古今字,通过查阅工具书,确定有45组通假字,并分析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韵关系,发现音同通假这类更易成为通假字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古”,所指时期不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中古期指“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191—959)”这一时期.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又有不同,以汉魏之际至梁文学为中古文学.已故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沿用了刘师培“中古文学史”的称法,书所讨论的各问题的时代“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略相当于旧日所谓八代的范围”.本文所谓“中古”,略与刘师培、王瑶相近,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14.
也谈通假字     
通假字的辨别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有三:(1)六书中的假借与古音通假是否一致;(2)语文教材中的“某同某”、“某通某”是否都指通假字;(3)通假字的一般辨别方法有哪些。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对假借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法,而通假是通用假借之意,是用字法,于是产生了造字假借与用字假借两种假借方法。另外又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与通常所说的通假是一回事。究竟谁是谁非,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义结合体。它既不是音素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而是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部分,选编了一百六十篇作品,各时期的名篇都有所收录,内容十分可观。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阅读这些文言文,都可能遇到一些“拦路虎”,其中之一,就是古字通假问题。课本尽管在练习中阐明了界说,在文中遇有假字尽量予以注释,但仍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本文试就课本通假字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根据课本阐明通假界说所举的范例和四处通假字练习可知,释通假采用的常式是“甲同乙”。但也有“甲通乙”、“甲与乙相同”、“甲与乙同音”、“甲也写作乙”等形式。依照上述体例,考察课本通假字的注释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假字该注而未注。例如: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去年四、五月刊登的《中学文言文通假字百例》,力图整理出中学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中学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但是《百例》所用“通假”这一概念是混杂的。只要文字的形体有分歧,《百例》无不用“通假”以包容。请看:  相似文献   

17.
说说通假字     
何谓通假字?简言之,通假字就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假字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所以又称同音通假。这种现象类似现代人写别字。所不同的是写别字是个人用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不合乎规范的字,而用字通假,则是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派遣义用词,上古和中古多用“便”和“遣”;近古除用“遣”外,又用“差”和“着”;清代始用“派”字;随着白话文普及和北方话影响的扩大,“派”字取得优势地位。“派”的本义是“别水”,后用为动词“派遣”,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结合研究对象,可把音韵学细分为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四个部分(略去了人们比较熟悉的现代语音)。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今音学以《切韵》、《广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籍中,特别是在先秦经传、诸子和史记、汉书中,通假字出现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清代戴震在《六书音韵表·序》中说:“六经字多假借”。为了判断古音通假字,下面谈谈怎样以声音为线索来判断通假关系的方法及其步骤。第一步,从意义上发现疑难,加以辨识。本来,利用汉字形体来探求字的本义,利用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来帮助我们阅读古书,以便诠释词义、理通文意,是解决疑难的一个很重要的、正确的方法。可是,在古书中却有一些字的形体和意义相矛盾,它给我们在阅读古书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是“通假字”的问题。如果不懂得通假,仅仅从字的形体上去阅读古书,那就很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