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见》是一篇诗配画课文。如何通过诗和画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诗意,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为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特点,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 :《比尾巴》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 ,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云、公、车”三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背诵儿歌。3.了解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并乐于去探索其中无穷奥秘的愿望。设计理念 :1.本课的识字量较大 ,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重复出现生字可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改使教师的观念得以改变,更重要的是带给了教师全新的体验。本文就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语、数新教材谈几点体验。一、教材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都可谓生动、优美,语言简明、清晰,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文中采取了许多儿歌的形式。比如在拼音教学中,从第4课开始就配以简短的儿歌《轻轻地》、《猜一猜》、《在一起》……这儿歌…  相似文献   

4.
一、在授新课前,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意义。”我在教《儿歌配画》一课时,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我就放了一首儿歌录音,“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上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同学们一听是他们儿时常听的儿歌,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这时我说:“这首我们听过无数遍的儿歌,如果再配上一幅相应的图画,欣赏起来就会是另一种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试一下。”我用幻灯打出了这幅儿歌配画。等待中  相似文献   

5.
“改”教材     
李莉 《四川教育》2003,(12):40-40
教材上《太阳》一课有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我感到这一设计太笼统,不能完全打开学生的思维。为此,我对问题进行了修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你知道太阳公公从哪里出来吗?请画一画,说一说。(2)学完儿歌,你想对太阳公公说什么?这么一改,学生可喜欢啦!修改后的第一问,其实是想让学生学着儿歌的韵律编写儿歌。先画后说,让学生有了说的对象,降低了儿歌编写的难度。同时“画一画”也符合儿童愿意动手操作的特点,激发了说的愿望。来看看学生编的儿歌:沙漠里,太阳从海市蜃楼里走出来;田野里,太阳从泥土里拱出来;操场上,太阳从运动员哥哥…  相似文献   

6.
跟以往的教材一样,人教版一册新教材仍将学习汉语拼音放在首位,这对七、八岁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仍是一个难点,学习起来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虽然新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图,从第四课起每课还配了一首儿歌,但终究所及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结合新课程标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把儿歌引入课堂,编一些有趣的儿歌,使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儿歌语言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是儿童最熟悉的歌谣,为孩子们所喜爱,它具有语言美、韵律美、简洁美。可以说,儿歌与审美教…  相似文献   

7.
教儿歌两法     
为了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在短时间内能熟练地记住所教儿歌,我采用这样两种教学方法。一、画画法在课前我对拟教的儿歌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儿歌内容,画出相应的一幅或几幅画。如在教《我们爱祖国》这首儿歌时,我就画了这样四幅画:  相似文献   

8.
《比尾巴》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三问三答句式的儿歌,介绍了6种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内容较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课文时,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画尾巴,编儿歌,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认识事物的机会,并从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得到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年级: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一、能够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郊游》并指导学生感受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能与同学合作创造性的表现歌曲情境。教学重难点:通过演唱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教材分析:郊游歌曲为台湾儿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为儿童所喜爱,歌曲描写了儿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我们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点题。教具准备:手风琴、录音机、磁带、头饰、CAI课件教学课时:一…  相似文献   

10.
朱丽华 《云南教育》2003,(34):39-39
教材说明:《画大山》一课是“九义”六年制小学美术教材(试用本)第三册中的“乡土教材”。作业要求学生看看家乡的山是什么样的,画一幅有大山的风景画。我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了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动手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美术课中绘画创作的乐趣,亲自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美化环境的意识。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大山是什么样的,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3.…  相似文献   

11.
杨恩泉 《云南教育》2004,(10):37-38
新编小学美术第一册的《牛场》是根据旧教材《哪些东西像梯形》改编的。原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梯形的基础上,运用梯形组合画一幅表现牛群的画。我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要求学生运用梯形组合画牛,过于生硬、死板,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要  相似文献   

12.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毛头小子,口气不小!是不是徒有狂妄呢?《登泰山记》是传统篇目,各类高校、高中教材从来都是这样标点注释的呀!我也颇感疑惑。可他阐述完毕,同学都点头称是,赞叹不已。具体内容:(1)该句教材上标点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是:远望夕阳照耀泰安…  相似文献   

13.
使用教材: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第四册第三课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音阶歌》是仿儿歌编写的一首简单有趣的歌曲,句子短小,语言押韵,读起来,唱起来都琅琅上口。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音阶的相对音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本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由插图、6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儿歌三个部分组成。以“包”为声旁的形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区别字形,提高识字效率。儿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从形声字中选取的,为学生识字、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次教学试图运用一个有趣的…  相似文献   

15.
一、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多种儿歌1.儿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对智障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美术教学导入阶段,采用儿歌的形式,使学生有种新鲜感,产生学习兴趣,为接下去的教学环节奠定一定的基础。比如《指印手印的联想》一课的教学,我采用自编儿歌介绍手的作用为导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们走访了一些幼儿园,老师们普遍反映手边教材甚缺,教学参考资料也严重不足。教师在组织教学和开展活动时,往往寻西找,耗费了不少精力。为此,《幼儿大世界》特向广大的读者和幼儿园老师征稿。内容:幼儿诗歌(儿歌、谜语诗、幼儿诗等)、幼儿故事(童话、生活故事、科幻故事等)、幼儿散文、幼儿戏剧。我们更希望幼儿园老师能把自己在组织各科教学、开展各种活动时创编的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教材献给我们,如再给教材附上简洁的教学设想、难点提示、优点所在,那就更欢迎了。下面刊登的一组儿歌,是为“幼儿运动会”部分项目配的,这些儿歌活跃了运动会的气氛,提高了幼儿参赛的兴趣和取得胜利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识字8鸟鸡鸭鹅鸦》是一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为偏旁识字教材。教学的重点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写法,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儿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特点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高琴剑 《儿童音乐》2008,(10):62-63
教材:人教版小学艺术第三册教学目标:1、通过视听感受艺术美,了解有关老虎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让学生改编歌词并表演歌曲,还能有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歌曲创编的欲望,尝试对《两只老虎》进行歌词改编。教学教具:动物头饰、艺术课件、投影仪、钢琴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小学三)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秋天到》这首诗以整齐的格律,描写了秋天的景象,点出了秋天是凉爽、丰收、美丽的季节,诗中的景色色彩明丽,动静结合,有点有面。设计理念: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在观察比较中写字,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习积累、运用语言的方法。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多音字“转”,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在课文蕴涵的情景中受到,陶,培养其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3.体会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 ,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因此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努力挖掘语文课中所蕴含的美 ,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如《燕子》这篇课文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插图。图上画了些什么 ?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幅图远处画的是巍巍的群山 ,静静的湖水 ,金色的稻田 ,轻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