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语言"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和谐语序与语言类型的对应关系是:SVO型——被领有者(中心名词)+领有者(领属语),SOV型——领有者(领属语)+被领有者(中心名词)。本文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英汉名词性领属结构中领有者和被领有者在语序上的共性和个性,并从语序和谐性和认知心理角度,对领有者和被领有者的语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成语法理论,“张三被杀了父亲”与“张三死了父亲”两种句式中均含有不能赋宾格的动词形态,因此这两种句式都是通过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形成的。本对这两种句式的语义、句法进行了统一的描述,并指出汉语中之所以有大量的此类句子是因为语用的需要,这种句式是因汉语作为注重主题的语言之—信息表达的需要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是近年来备受热议和研究的话题之一。该理论使"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该理论的完善度和科学性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其中的"领主属宾句"为例,通过分析它的句法结构,进一步分析该理论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语义平面上研究汉语短语的语义结构,构建语模系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仅仅动核结构是有核心的,名词性短语也是有核心的。我们对具有领有关系的单名核语模进行了下位分类。根据名核与名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分为领属关系、处属关系、时属关系、从属关系、隶属关系、性属关系、分属关系七个小类,并给出了变换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冕死了父亲"类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领主属宾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徐杰提出领有名词移位分析,引发了学界热议,受到很多质疑。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框架下,论证了汉语领属结构中的"的"字是为满足具有领属义关系的、独立名词之间所有格指派的形态要求,在音系式通过特征引入插入其中;领有名词移位发生在未插入"的"字的句法结构。这样,领有名词移位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作出合理解释。领有名词移位在结构上确保了留在原位的领属名词语义解读符合赋与部分格的语义解读条件,这进一步佐证了领有名词移位分析。总体而言,领有名词移位理论对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保留宾语句的句法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沈阳根据动词所能投射的名词的数量而划分出的V1、V2、和V3三类动词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可以不受语义、语法、句法等方面的限制,在句子中进行移位,从而产生空语类,并留下一个痕迹.以沈阳的研究为基础,通过英汉对比,发现被动句式、名词短语提升、同一信息不同形式的表达、对某一成分的强调是汉语名词短语移位的四个主要激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类指是自然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和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对于日语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还没有定说.本文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和汉语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对比.日语中的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和コソアド体系表示类指的情况与汉语中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和"的"字结构中类指的表现形式有相通之处.而汉语中"这"/"那"+普通名词表示类指的形式则是汉语所特有的.体现了两种语言在类指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领主属宾句中的领属关系源于局部成分统制结构与具体词项的语义内容两个方面;领有名词提升说缺乏理论动因和实证支持,而且无法克服重复赋格的难题;EPP和Ф特征独立核查的主张实质上有违近期最简方案的精神:所有句法操作都应该基于探针-目标之间“各取所需,相互匹配”的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素宁 《现代语文》2006,(12):52-53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受数词直接修饰,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如"两辆卡车""两起案件""两张桌子"之类.但这并不是说,数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事实上,在现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大量存在.例如:  相似文献   

10.
"N地V"结构,即名词带"地"用在动词前做状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文章主要从史的角度和文体方面考察"N地V"结构的使用情况,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大……的"作为一个结构式常在口语中使用,前置的"大"和后置的"的"之间可以是时间名词、表人名词,还可以是其他名词,但由于时间名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本文仅讨论"大……的"中间加时间名词的情况,主要从口语中"大……的"的使用情况入手,对"大……的"出现的语境、语气及强调重点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14.
类指现象的研究是当今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也没有定说.本文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一个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和汉语进行了比较.发现日语和汉语在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这"/"那"+普通名词和コソアド体系表示类指时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体现了作为同文同种的两种语言存在的相似性,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语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形容词是个有争议的词类,语法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形容词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修饰名词,本文主要讨论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双音节名词的情况,本文中出现的"A N"结构中的形容词和名词就限定在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名词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与汉语相比较,侗语名物有新信息居后,旧信息居前;乏类词居前,具指词居后的特点.侗语合成名词的主谓式结构一般转换为述宾结构,附加式合成词一般只有前加式,而且有两个类前加词缀“?o23”和“tuo23”.这些构词规则受到语用、认知及信息传接的影响和约限.  相似文献   

17.
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界主要对名词化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由于大多教研究者受制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认知模式、再加上客观主义语法观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语法的主观运用受制于汉语缺乏形态这一事实,因而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今汉语的相关词语及例句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是不能加否定副词"不"的."不"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构成形容词是有条件的,既不能加在所有名词前,也不能全部构成形容词.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不"字条目的第二项释义"(不)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的表述是不够准确和不够严密的.  相似文献   

19.
“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有"字出现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表现出诸如存在、领有、充当不定名词标记、表示完成体以及一些固定用法(如"有意思"、"有主见")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有的一直存在,有的是后来出现的。本文通过历时上的梳理以及跨方言和跨语言的检视,考察和论证这些不同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在统一的模式下进行解释。"有"字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是表示存在和领有,这两种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其他意义都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这种基于基本意义的扩展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正是其理据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很早就引起了语法学者的关注,并对其作了分类。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诸多类别中,有一类似乎与"程度副词+有+名词"有某种关联。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比较这两个结构,通过对比省略"有"前后的变化和对"量"和"程度"的区分,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出现在"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中的名词都具有[+抽象][+被领有][+可量度]的语义特征,当该名词在[+被领有][+可量度]的语义特征基础上又获得了[+性质][+程度差]的语义特征之后,就可以直接受程度副词修饰,构成"程度副词+名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