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2.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3.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革新》2009,(3):F0003-F000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7.
超级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就是通过运用超级杂交水稻新成果,用“三亩”稻田产出现有“四亩”稻田的稻谷总产。水稻单产增加33.3%。也就是说相当于增加了25%的水稻播种面积。袁隆平院士2007年开始实施这个课题,2011年己在我国8省区展开。文章介绍了广西玉林市连续四年实施这一课题的成果。总结了超级杂交稻特优233种子生产和高产栽培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0年前。1970年的一天,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袁隆平利用它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  相似文献   

9.
谈到杂交水稻,人们自然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袁隆平的弟子、今年只有43岁的黄培劲先生,同样在杂交水稻的制种和推广领域有着22年不寻常的经历。1992年,黄培劲发明的“杂交水稻制种超高产的方法”为推广袁隆平院士等专家发明的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2000年,黄培劲又发明了主要解决超级稻制种中高产技术问题的“杂交水稻制种方法”,并正在为我国超级稻推广发挥着关键作用。黄培劲发明的制种方法专利无形资产评估达1.17亿元,并分别于2004、2005、2006年获得专利质押贷款3000万元、6000万元、5500万元,使黄培劲经营的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培劲,于1995年提出了制定《种子法》议案,于2001年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议案,又于2005年提出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议案。从杂交水稻制种一线走出来的黄培劲,在以推广杂交水稻为己任的同时,心里装的却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0.
简岩 《百科知识》2011,(11):1-1
三农专家李昌平以袁隆平的一位普通粉丝的身份致信袁隆平说:“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相信您一定能培育出更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缘何高达 110 0多公斤 ?为寻找确切答案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 ,由我国基因专家和水稻专家联合实施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迅速 ,科学家已发现一些与稻米品质、光合作用等超高因素相关的基因位点。于去年 5月启动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后 ,我国科学家实施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译“超级稻”遗传密码 ,旨在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国际领先地位打下永久性基础。为了这个共同目标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缘何高达1100多公斤?为寻找确切答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由我国基因专家和水稻专家联合实施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迅速,科学家已发现一些与稻米品质、光合作用等超高因素相关的基因位点。 于去年5月启动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后,我国科学家实施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译“超级稻”遗传密码,旨在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国际领先地位打下永久性基础。为了这个共同目标,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到了一起。 截至2000年底,研究工作已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科学家共测了近5亿个碱基对,找到了 352个与抗性基因相关的位点、2269个与蛋白受体激酶相关的位点、2263个与激素代谢相关的位点。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还发现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位点,而光合作用与超高产密切相关。 科学家的目标是获得90%覆盖率的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建立我国杂交水稻的基因表达图谱并鉴定其重要和特有的基因,建立我国水稻的遗传谱系和杂交水稻种子基因库。 科学家们希望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从水稻基因组研究到分子育种甚至大田种植,闯出一条从基础研究到规模产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袁隆平院士简介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十一项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及湖南农大教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于1964年在安江农校任…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奖7月30日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政府服务奖,这是袁院士继1985年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之后,获得的第九项国际性荣誉。记者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见到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希望杂交水稻加快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此次获奖的理由是“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及为亚洲带来粮食安全”。一项最新统计显示,1976年至今,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38亿亩,累计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目前,由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  相似文献   

15.
袁隆平传奇     
很多人知道杂交水稻,却有不少人不知道袁隆平,不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更不知道袁隆平的传奇经历与业绩。袁隆平在中国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先河,引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现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水稻面积是种植的杂交稻。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促进中国粮食登上新台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刊从本期起,连载“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传奇事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泰和县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开展杂交优势的利用,大力引进水稻、牛、猪、泰和乌鸡等主要农畜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组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泰和县水稻自70年代后期逐步迈进杂交优势利用阶段,1995年又跨进由三系杂交水稻向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历程。近4年来,该县两系杂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杂交水稻刚诞生就遭受到稻瘟病毁灭性的打击。危难时刻,谢华安成功地培育出了抗病良种“汕优63”,“挽救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命运”(杨守仁教授语)。有不少专家指出,没有袁隆平,可能不会这么早有杂交水稻;没有谢华安,中国的杂交水稻可能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籼型杂交水稻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日、印、苏、意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我国于1964年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先后发现雄蕊退化不育稻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系——“野败”。利用“野败”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后又找到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常规良种比较,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点。1974年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7月从湖南农学院毕业至今.杨远柱在“水稻育种”这个农业科学领域整整攻坚了30年。30个寒暑春秋,他始终坚守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一线,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成为他魂牵梦萦、施展才能的“战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一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风暴震撼世界:中国培育出杂交水稻。这场“绿色革命”的领军人物是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与他并肩作战,最早育成“野败”籼型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人,则是颜龙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