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羽本纪·垓下之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课文注解:“[面之]面向项王(见他)。”此注值得商榷。“面”除了面向义外,还有“相背”义。“通‘偭’,以背相向。”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选取了《项羽之死》一文,此文是在“自主赏析”的版块中呈现的。在一次同课异构的优质课比赛中,比赛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项羽人物形象时,讲到项羽自刎赠头吕马童时,教师对此总结出项羽是重情重义的性格,笔者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3.
英雄之器     
“项羽这个人毕竟不是英雄之器!”汉将吕马童把一张长脸拉得更长,拂着稀疏的胡须说。他的脸孔四周,有十几张脸在正中央的灯火映照下,红彤彤地浮现在黑夜中。每张脸都不自觉地露出微笑,因为今天取得西楚霸王首级的喜悦仍然没有消逝。“这个嘛——”一张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望了一眼吕马童,唇角泛起带点讽刺的微笑。不知为什么,吕马童似乎有些狼狈。“说强嘛的确很强,据说他举起过涂山禹王庙的石鼎哪!今日之战亦然。我当时还认为这下可没命了。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但是他的气势却没有了,说强嘛的确很强。”“噢。”对方的脸依然微笑,…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5.
史载:秦始皇儒生460余人于咸阳,白起赵卒40万于长平,项羽秦卒20万于新安;此外,秦王嬴政还有邯郸之,项羽还有襄城之、对田荣的降卒之……这类“”(也写作“坑”)字之义,有的学者未作解释,只是含糊地说是“杀”,而更为通行的解释则是:“...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名段鸿门宴里“生彘肩”作了考察,认为在“生猪腿”、“一整条猪肘”、“一只猪肩”、“一只全猪蹄”等诸种解释中,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7.
谈字的假借     
我们阅读古书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某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意义来讲,不管是本义或者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是读读声音,如果拿另一个跟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字意去讲,却可以讲得通。例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意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再如“距关,毋内诸候”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其中的“距”是距离的“距”,“内”是内外的“内”,若依照这两个字的常用义也是解释不通的。如果把“距”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历来选本包括名家选注本均未有清晰的解释,或有解释,亦语焉不详。之所以没有解释清楚,探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是对句中“为”字的理解问题。这一句中的“为”字应作何解,大致有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范增辅佐项羽成就霸业而被尊为“亚父”,“亚父说”到今天几乎已成定论。本文作者在查阅典籍后得出“亚”是范增之字的新发现,并对项羽与范增的实际关系作了新的论述,从范增对项羽贡献之微小及其与项羽关系之疏远,进一步证实了项羽不会尊事范增为“亚父”,从而推翻了流传千年的“亚父”陈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归《项羽本纪》的文本,通过项羽在不同事件中的语言的长短(或者有无)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的完整性。“力”“、气”“、略知其意”的“兵法”,是司马迁心目中项羽生命的三要素,它们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出或同或异、时隐时现的形态,形成三条脉络贯穿于项羽的一生,再加上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情义”,四者构成了一个脉络贯通、气韵兼具、生动丰满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史学界、文学界对楚汉相争时期的两位风云人物——刘邦、项羽的评价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刘邦“虚伪狡诈”,是“流氓无赖”,而项羽则是“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本文通过历史事实和史迁对项羽的“过誉之辞”的分析论证,客观地评价了项羽的功过,揭去了套在他头上的道道光环,还一个“本真”的项羽于世人前。并对史迁“扬项抑刘”之举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2.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13.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14.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8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含标点共21个字,次之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含标点共13个字,一般一句为五六个字,字数最少的一次是一个“诺”字。写刘邦说话共11次,字数最多的一次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解释的话,刘邦一口气说了67个字(含标点),次之是刘邦来到鸿门当面向项羽道歉,一口气说出56个字(含标点)。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说话次数和语句长短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完全…  相似文献   

15.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17.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18.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19.
学完《鸿门宴》后,我和同学们共同上了一堂讨论课,主题是“如何评价项羽”。我先让学生们就《鸿门宴》谈一谈对项羽的认识,他们大多对项羽不屑一顾:“一介武夫、政治侏儒”,“鲁莽冲动、少谋寡智”,“刚愎自用、沽名钓誉”等等,并找出课中的许多实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20.
项羽乌江自刎,基本上是沿袭两千多年的说法。自从1985年计正山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尤其是2007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于是关于“项羽死于何地”在史学界和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一是对“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如何理解与阐释;二是对“阴陵”、“东城”如何注释;三是“东城”与“乌江”在秦汉时期的有无管辖上从属关系;四是关于九斗山有无的考证;五是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史笔手法。综观20多年来关于“项羽死于何地”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冯其庸、计正山、董书冰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东城(现安徽定远)说;二是以袁传璋、王贵华、呼安泰、宁业高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乌江(现安徽和县)说。史学界张大可、施丁、汪受宽等赞同项羽死于乌江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