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两条爱情线结构全剧的《文星现》传奇却呈现出超越爱情的思想内涵,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既受人物原型至情特性的制约,又是晚明文化思潮的遗响,也是剧作者自我安慰的虚幻梦想。此剧在探索情理关系时,以对至情人格的推崇掩盖了理对情的制约,但是无法掩饰唐、祝二人在仕途上的失意和无所成就的缺憾。这说明情理关系探索的进一步突破还有待于社会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以“临川四梦”构建应和时代的“至情”理想,他一生“为情作使”、“为情转易”,《牡丹亭》对至情进行了直接大胆的描写和歌颂。但是作为儒生,合理合法的社会准则依然会作为一个尺度保留在心中。汤氏试图在《牡丹亭》中构筑一个情理兼顾、存理遂欲的人性社会。  相似文献   

3.
唐诗以浑融境界,至情精神成为古典文学的巅峰,而宋诗则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议论人诗,情理交融的诗歌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梅尧臣与苏舜钦作为宋诗风格的初创者,成为继欧阳  相似文献   

4.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传奇大师汤显祖在他的剧作《牡丹亭》中,不仅以塑造了杜丽娘这个生动、独特的至情至爱者的形象,而且也向我们讲诉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冲破了封建社会婚姻桎梏的爱情,表现了主人公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虽然汤显祖一直是"情"的代言人,但"以情反理"不是其唯一坚定的主张。汤显祖的情理观念是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挣扎和人生体验后逐渐形成的,是反复变化、不断深化的。其情理观宏观上表现为肯定"情之所必有"、崇尚"至情"、反对外在伦理道德的压迫、主张"情"的理性化和社会化,是一种较为稳健、平衡的情理观。  相似文献   

6.
《长生殿》与《牡丹亭》,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经典著作。但是很多人在赞扬杜丽娘"至情"的同时,却对李杨爱情加以否定。无论从创作者意图、剧作本身还是社会影响来看,李杨爱情都可称是真正的爱情,值得歌颂。  相似文献   

7.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从感情的基础到感情的温度直至感人的程度都以更加深刻的意义诠释了"至情"的含义。倘若说《牡丹亭》为"至情"提供了一个高度,那么《长生殿》定是在它的高度上自然生发了自己感人的"温度"。  相似文献   

8.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讴歌人本性中的至美爱情,揭示情与理的矛盾,以情抗理。小说通过表现佳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通过比照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婚姻,体现并宣扬了"至情"的婚恋观。人们在创作和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弥补了其在现实中的缺憾,成全了造梦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活出真自我     
“至情出至文”。高考作文,运思时须设身处地,调动情感,进入角色,对积累的生活材料作更深切的再体验,以此刻之心,度彼时之情,参透意蕴,领会真情,本文作者以“个性与特点”为话题,充满激情,用自己熟知的事实编织出一篇情理兼容的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奁集》以写艳情为主,后人对作者韩亻屋及其艳情诗作多有不满,这主要是囿于儒家“诗教”说的影响。《香奁集》包容了艳情诗的多样题材,成就在唐末同类诗作中最高,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唐末诗坛具有艳情诗的标本式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文本中即有明显的提示--意淫;意淫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受抑制的原始欲望的强力表达.意淫的实现与现实和反实现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贾宝玉悲剧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4.
唐代人神恋小说较前代有明显的差异:对男女主体介绍的详尽,恋情泻染的动人;道士和符咒等大量出现,这些特点是因唐代社会中士人狎妓好美风气、攀婚风气及驱鬼避邪巫术盛行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爱的哲学是泰戈尔思想的重要方面,它为“五四”人认同并接受,影响了五四诗歌爱的主题书写。其影响是多层次的,有童真爱、母爱、自然爱,有男女之爱,有泛爱等。泰戈尔爱的哲学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奥斯丁虽终身未嫁,但婚姻却是她小说的主题。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她发表了自己对婚姻的独到见解:理想的婚姻就是爱情、物质、道德、理智的混合体。单纯地为钱财或美丽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经济状况也是错误的。这也可以说是她的爱情、婚姻模式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认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首要位置。德育的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崇高的革命理想、志气和作风,又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履行“人师”职责,彰显“身正”风范,高度关爱学生,实行民主管理;德育的良策是“情”“理”交融的感化,具体做法很多,其中包括诗教;要少用惩罚,并严禁体罚;转化差生是德育工作中的难点,感化教育仍不失为卓有成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蒋士铨同为江西籍的戏曲大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为情而戏”。但他们所论之“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他们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身上分别表现出“以情抗理”及“以情存理”的不同学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