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80后”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社会各行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并走进教师岗位的“80后”,他们的职业倦怠又有一些新的成因。利用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措施来化解和改善“80后”教师的倦怠心理,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可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为师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担任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角色,“传道、授业、解惑”,使教师在德和智等方面将人类的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为社会培养了各种各样推动社会前进的生力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又使教师成了无数代人们仰慕的典范,其形象是光辉的,其地位是崇高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3.
郑慧清 《上海教育》2006,(10A):56-56
经常听到学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教育教师们要“安贫乐教”。多年以来,我们也已经习惯把它当作真理信奉。殊不知,“安贫乐教”是有悖于常理的。第一,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各位学校领导自己都不能“安贫”,还怎么要求教师呢?第二,正当的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所张扬的理念,而“安贫”却是与此相悖的。第三,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工作辛苦,劳力又劳心,但待遇却比之不如。第四,教师很难有升迁的机会。不像其他行业,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讲求奉献,要淡薄名利。第五,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尊师重教,可我们的教师却还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又怎能“安贫”,怎能“乐教”?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里,常有不少同事问我:“你身为班主任,教学任务还那么重,又苦又累的,怎么还成天乐呵呵的?”这时,我总是反问道:“为什么要不快乐?”是的,教师的苦和累,只有当过教师的人才知道:教育制度不完善、教学工作繁琐、竞争激烈、社会期望过高、学生难管难教育、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这一系列压力的确让不少教师无法开心起来。  相似文献   

5.
的确,在社会转型内有不省不合理现象,中小学教师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也整体偏低;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又居高不下,教育领域的变革对教师的要求也不社会问题的解决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如果对此一味抱怨,心理空间必定狭窄、阴暗。决定人的心情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态度。强化“免疫力”,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悦纳自我,建立职业自信心调整好自己的一定要接受“我”是“教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态?相反,若能冷静地观”。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告诫学生: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然而,当学生写了所谓的“生活”后,教师们往往又觉得“不够味”,因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没能做到“志存高远”,没能做到“反映社会正能量和时代的气息”。曲高调低,真是难煞了莘莘学子:写小事,说主题不深刻、欠挖掘;主题深入了,又说题材太大太空、不切实际。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下面就以今年中考满分作文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的角色也在丰富发展 ,“学生心理调节者”就是其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一波又一波的课改浪潮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教师的话语权则再三受到质疑与限制,由显性转为隐性,由“霸权”转为“消音”.现从社会、课程、现实等诸多方面分析其原因,明确师生在课堂中的对话不可能平等,倡导教师应充分利用话语特权完善“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双边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幼教界在谈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时,“主体”、“主体性”这两个词基本上是和“学习者”、“幼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用在“教育者”、“教师”身上。提到教师,人们往往回避对其地位的明确界定,而用“主导”一词含糊带过。这也许是为了克服以“教师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的弊端,也许是为了避免把主要精力投到纯理论的争论上去。但是,我们认为,即便是看起来含糊而中庸的“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说法,其实也已经承认和肯定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试想,如果教师不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其“主导”作用又何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在不少人的眼里,享受似乎就是吃喝玩乐,自然和教师挨不上边。其实,享受并不等于吃喝玩乐,教师也不能不讲一点享受。问题是,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享受,怎样去享受。享受学习我们正在创建学习化社会,学习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面对来自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对象的挑战,教师理应把学习作为自己的“职业底线”和“职业习惯”,并学会在学习中享受其乐趣。1.要善待学习。据调查,目前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就是只教书不读书或基本不读书,只要求学生学习而自己不愿学习。尽管不少教师“述而不读”、“述而不作”、“述而不研”,却依…  相似文献   

11.
所谓师德,乃为师之品德。师德修养,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除了法纪之外,用以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由于其教书育人的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群体的“师德”水准将会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有更鲜明、更深远的影响,更为人所关注。《左传》中有句话,叫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又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要对社会有贡献的话,首先要立德,也就是做人;其次立功,也就是做事;又其次立言,就是写些书留传给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学校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家长工作特别是毕业班家长工作是经常性工作之一,要求毕业班全面进行家庭走访,掌握家长思想类型;重点解决问题,并发动全校教师展开社会宣传活动,明确规定本学期召开两次毕业班家长会。学校行政上领导教师又学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於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结合检查了工作中存在的“贯彻劳动教育不全面”、“对社会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的缺点,并批判了部分教师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成立了毕业生工作组;推动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受着所有职业共同承受的压力;教师作为特殊职业,又承受着个性化的压力。第一,过高的社会期望造成教师自我认同混乱。农业社会,教师因“传道授业解惑”而被无限神化。工业时代,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等谋生手段的象征而被敬畏。信息时代,教师丧失主导地位,尤其是新教育中的教师开始扮演“学习的服务者”,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挑战。每到教师节前后教师被社会说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号召各阶层尊师重教,但实际上教师在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夹在学校和学生、学校与家长、学生和家长之间,…  相似文献   

14.
翻阅案头不少教学研究类的杂志或教学用书,总有诸如“典型课示例”“、典型课教学评论”“、典型课例评价”等内容。可见,典型课在教育教学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然而,地位如此“典型”的典型课,作为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该如何看待呢?面对当前典型课的某些现象,教师该如何冷静地看待其作用,同时又看到其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呢?那些与典型课同处、所谓“不典型”的课,其“生存”状况又要不要关注呢?如何对待不典型的课呢?……众多问题,让我这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不禁引发了一些很不“典型”的思考。一、什么叫“典型课”?素知下定义要…  相似文献   

15.
孙云晓先生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又怕被扣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帽子,为此背负连带责任,教师只能纠结着偷偷地罚。  相似文献   

16.
维护教师正当的权威是营造全社会尊师氛围,发挥教师专业行动力的重要举措。但教师权威在现代社会受到挑战,需要对其正当性进行辩护。已有的“分类的辩护”通过对不同教师权威进行分类和对比,来阐述教师权威的正当性问题,既内生着逻辑矛盾,也可能带来教师权威的消解。学校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共领域,教师权威的力量根源在于“天然的不平等”,它具有丰富的伦理意涵,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并非纯粹的制度性安排。从“教育逻辑”出发,教师权威的正当性可划分为向善性和有限性两个维度,前者是教师权威的规范正当,是其正当性“质的规定性”;后者是教师权威的经验正当,是其正当性“量的规定性”。教师权威不同于教师权力,以往对教师权威的“正当性质疑”并未将两者有效区分开来,所谓教师的“不正当权威”实质是滥用的教师权力。  相似文献   

17.
“教师”这一职业是社会行为,是责任的体现,肩负着育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情感倾向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为学生树立了尚德求知、奋发有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的做法严重损坏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师资是社会公益性资源。国家培养教师,是让其在学校为学生服务,其知识的资源应该让学生共享。而极少数老师却将自己的知识资源“私有化”,以每小时若干收入的“有偿”方式出售,这对其他未进行家教的教师来讲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阐明了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关于此类选择的例子在经济界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其他各个社会领域也不鲜见。虽然教师应该是“人梯”“红烛”,但教师也食人间烟火,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升级”教师以荣誉为敲门砖,选择“高枝”是人之常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其行为不应该遭到“鞭挞与唾弃”。  相似文献   

20.
杜磊 《教育文汇》2003,(11):5-5
学生常用“喜欢”或“不喜欢”来评价教师。他们对喜欢的教师,能亲近信赖,而对不喜欢的教师,则敬而远之。当然学生的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正如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为学生亲近和喜爱的教师,其“布道”不就更容易了吗?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苦练“内功”、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个性魅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