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元曲家孔文卿的籍贯及其《东窗事犯》杂剧之"西湖旧本"说,今仍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录鬼簿》的体例及作者钟嗣成生平的交游情况进行辨析,认为孔氏非浙江溧阳人,《录鬼簿》所载当无误。剧作《东窗事犯》是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后随着北杂剧中心南移而流传到杭州,时人及后世又据以改编成杂剧或"戏文、传奇,它是"西湖旧本",而非据"西湖旧本"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3.
各辞书、教材对《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解释各异,大致有4种:疑惑;危险,有害;通"怠",表疲怠、疲倦;指其本义"没有发展就中止"。笔者认为此四解皆欠妥,"殆"实为"佁"之假借,表"止"义。"思而不学则殆"应译为"只思考而不学习,思维就会限于一隅,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4.
这里的"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现在涉及这一话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当大家都在大谈特谈"对话"、"预设与生成"等的时候,读似乎成了一盘冷门菜,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然而,我认为,读  相似文献   

5.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数的题材分类传统,形成了"杂剧十二科",首次系统地完成了对杂剧题材的理论概括。虽不全面,但却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类别的划分显示了朱权本人慕仙求道的心态意绪,其悲欢离合剧类涉及到戏剧审美的内涵,已有了悲剧喜剧分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安徽太湖方言中,有一个特别的词"脱",它应用广泛且含义丰富。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全面地概括出"脱"的不同语义,并尝试性地勾勒出"脱"的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8.
<左传>"公将鼓之"的"之"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是助词,无实在意义;或认为是代词,代指己方,鲁军;或认为是代词虚化,,可看作凑足音节的衬字.诸种说法似皆不当,此"之"似当为代指对方的代词,指齐军.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2007,(10):51-51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相似文献   

10.
万历年间,戏曲家陈与郊创作的杂剧<袁氏义犬>,其题材虽来源于历史故事,却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该杂剧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将王衡的杂剧<没奈何>插入第一出,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效果;另一个是陈与郊有心将该剧写成一部"寓言剧",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的演述来寄寓和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1.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年届15的我,得天地之灵气,聚科技之精华,像朱自清先生歌颂的"春"那样"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健壮的体格离不开我所补的"钙、铁、锌、硒",是它们给  相似文献   

12.
李军 《考试周刊》2013,(5):19-20
对于沿袭旧词语而又是新出现的戏剧种类,元人对于杂剧本体的认识,从元初胡祗遹的《赠宋氏序》到元末杨维桢的《沈氏今乐府序》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在"名"上经过辨析得以明朗化、固定化,并得到后世的认可;在"实"上经过对杂剧内部艺术要素的多角度探索,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元杂剧的名与实终于得以揭示,对于杂剧的戏剧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得以明确,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杂剧本体观。  相似文献   

13.
"脚色"最早为个人简历之意,古典戏曲形成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后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术语.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仍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此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演员类型,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区别在于:"脚色"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演员;"杂剧色"则是伎艺性杂扮段子演员,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且杂剧色是唐代部色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八佾篇》中的"主皮"指的是乡射礼"五物"中的"中质",即能射中箭靶,在乡射之礼中属于第二次射。"射穿箭靶"是指军礼中的"主皮",即"贯革",它是一种尚武尚力之举。将"射不主皮"译为"射礼不以射中箭靶为重"更为接近乡射之礼中借"射"来行礼乐以体现礼乐精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谓"申论写作",是指申论考试中继提出对策方案之后"申而论之"的写作行为;本文所谓"构思",是指对"申而论之"写作行为的诸要素进行一系列设想、构成、定格的思想过程,是落笔行文的前奏.古人云:"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这是一个不可忽视和倒置的环节,它决定作文的成败,它又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须循序渐进而行之.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17.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脱欧"将导致英国高校研究经费和国际学生减少与科研人员流失,引发新一轮全球学生和人才流动,以及全球大学排名格局的变化.英国政府和高校如何应对"脱欧"对其高等教育的重大影响,将进一步影响英国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应借"英国脱欧"之机,适时制定出台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政策.  相似文献   

19.
<诗经·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一句中的"之"永",郑玄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悦无忧苦.后世注释诗经者多相沿其说,本文作者不赞成这一传统解释,认为"之"永"并非"往"歌"之意,而分别是"语气助词"长久地"的意思,"谁之永号"是指谁还会这么长久地哀号?  相似文献   

20.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与同桌是一对"冤家",天天闹得不可开交.我俩矛盾的根源是争"地盘"--那时是两人同用一个长条桌,我俩在桌子中间画一条界线,我的胳膊如果超越了界线,同桌就使劲给我推回来:若是同桌的胳膊进了我的"地盘",我也毫不客气地将他报复一顿.我和同桌整天进行这种拉锯战,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