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乐府的原生态是歌辞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歌辞的地位逐渐突出起来,音乐性质越来越被忽视,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乐府创作逐渐“从歌到诗”,从合乐走向徒诗,从音乐艺术走向文学艺术,从民谣走向文人诗,走进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加强优秀古诗文学习,可以传承经典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古诗歌教学的现状,然后主要从化诗为歌、化诗为谣、化诗为画、化诗为文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古诗歌教学转换艺术,让转换的教学艺术成为古诗学习的通幽之径。  相似文献   

3.
音乐与文学渊源已久。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孕育了一切艺术。诗和歌就是从人类为生存而开始繁重劳动的那一天就产生了,并且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古代的诗就是歌,如最早的“夯歌”、“纤夫歌”等,既是歌又是诗。诗和歌的交融也就是音乐与文学的最原始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诗歇都是合乐可唱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逐渐演化分离,保留音乐可唱的为歌(曲),失去音乐供人赏读的为诗。由于歌与诗有着同一血脉,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结构、语言和音乐性方面,既相似又不同。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歌与诗二者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古典文化元素被流行音乐歌词所吸收和利用,促成了流行音乐大众通俗艺术与传统高雅文化的融合性变革。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歌词的特殊关系,将诗、歌融合进行教学,实现古典诗词教学中诗与歌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诗"、"歌",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诗"与"歌"是历史长河赠予我们的并蒂莲,是文化艺术结出的姊妹花,它们既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竞相开放,又相生相依,尽情倾诉着人类一路走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探析南宋锁院诗创作的内在脉络;分析锁院诗文本,发现南宋试官锁院诗诗歌内涵的深度与广度较前代有较大提升,这使得南宋锁院诗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色;认为南宋试官锁院诗这一特殊的科举文学题材的艺术表现是科举与文学交织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古代的“诗歌”.“诗”这种高雅的文学样式,首先就和“歌”结合起来,通过“歌”来反映生活,传情达意。当代的“音乐诗”和“音乐散文”,更是深受欢迎的综合艺术。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10.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量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对照,发现流行歌曲通过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水准和品位;同时又因为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使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古典诗词之魅力,为古典诗词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总之,古典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情感韵味影响了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古典诗词的传承发扬上,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一首经典性的古诗词歌曲。由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谱写而成,歌曲中短短几十个字不但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歌曲流露出浓浓的惜别伤感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又称之为乡歌,它是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国语诗歌。乡歌作品共有25首,其中《三国遗事》所载14首,《均如传》所载11首。通过对新罗乡歌作品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罗国语诗歌的构成形式。《三国遗事》所载14首乡歌作品因其类型的多样性和记录方法的特殊性,在结构层面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艺术歌曲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热而兴起的一种歌曲体裁,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于民国初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以《大江东去》为例,从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旋律风格、歌词、伴奏音乐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旨在帮助我们在欣赏、演唱此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能够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类艺术歌曲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对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国风是其中份量最大的民歌部分,大约距今已三千多年,民歌来源于民间,纯属天籁。尽管诗经经过孔子修订,但它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生活样式和思想感情,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最早的诗歌式样。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为歌词,歌曲的旋律与钢琴伴奏共同揭示诗词蕴含的意义。此时钢琴伴奏已经不再是附属的形式,它逐渐成为艺术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与声乐演唱融会贯通使艺术歌曲的内涵得以完美表现,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在了解和掌握作品的风格及其内涵后,进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使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为淋漓尽致,深入作品涵。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嘉禾县有"南国歌乡"的美誉。以嘉禾伴嫁歌为代表的嘉禾民歌享誉全国,被音乐界称为"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为发掘和传承嘉禾民歌,通过实地考查以及所掌握的资料,介绍了该地区民间伴嫁音乐的演唱内容和主要表现的艺术形式,分析和总结了它的艺术特色,使读者对现存的伴嫁音乐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而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可以说达到了歌曲艺术的巅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包括各种体裁在内的大量优秀作品,使钢琴伴奏不再是歌声的附属品,加强伴奏声部在音乐形象上的独立性,特别是在对音乐形象的刻画、环境的描绘、以及用音乐语言进行人物与景物对话的诸多发面,都能发挥出有效的艺术表现作用。本文从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几种钢琴伴奏类型出发,通过研究强调突出歌曲旋律部分、补充歌声旋律涵义、塑造歌曲的意境等内容,进一步的说明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特殊地位和给予演唱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横吹曲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的直接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组歌曲。南朝诗人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拟作,从这些拟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横吹曲为南朝诗人在内容题材方面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南朝诗人们把写作宫体诗的种种艺术技巧也广泛应用到了拟作之中,从而初步形成了南北文风的合流。这一事实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