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文化滋养文学,文学反映文化。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与传递,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质、融入新品。废名——有人说他是文坛寂寞的代名词,这位京派文学领军人虽不及后继同道沈从文的名气和影响,但身为湖北人的废名也以其罕有的文学风格与审美趣味独步文坛。纵观废名的文学之路,对生长之地湖北黄梅的眷念印记清晰可见,荆楚文化关注当下与浪漫诗意的特质一如既往地在同为湖北作家的废名身上呈现。  相似文献   

4.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26日下午,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以及茅盾文学奖评委李国平先生在一餐三楼多功能厅作题为《2012年文学热点话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蔡静波副院长主持,渭南师范学院丁德科院长,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凌朝栋院长、党旺旺副院长共400余名师生听取了此次报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废名《桥·花红山》的修辞性解读,探询废名文本语言的想象旨趣和时空营造特征,以及废名小说叙述意象中的诗化意趣和叙述背后所驾御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对废名小说滞涩难懂的赋造局限作多视角的评价性分析。最后从文学诠释角度出发,尝试构设废名小说严丝合缝的阅读可能。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于废名后期的小说.学者较多研究其现实性及禅意的变化,较少涉及小说的情感特征.文章结合废名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观的变化,着重探讨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真挚率直、理性谐趣.  相似文献   

8.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10.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面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中国社会一方面要面临传统文化的失却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危机,更要同时面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异化。因此,启蒙主义文化变革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激起了人文主义思潮对其极端性的补偿与救赎。并且,这种人文主义倾向一直流脉不断,在文化与文学场域的边缘,艰难、寂寞地制衡着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在20世纪历史现代转型的复杂历史语境之中,很多作家都产生了人文性的自觉,从而抵抗历史功利性发展对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异化。因此,新文学中呈现出了丰富、斑斓的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样态。新文学的人文主义倾向可分成六个范畴,通过对典型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可以剖析不同的人文主义文学样态在面对不同的历史价值维度缺失时所彰显出的救赎向度。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主义,他一生的人实践与人主义思想倾向说明他关注的对象是人与人类社会;尤其是他的“仁”,率先在世界上将“人”作为一个类概念来进行运思,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人”学思想,其中所体现的人关怀与人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化中最为光辉的人遗产。  相似文献   

13.
曹清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171-173
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作为人类文化结晶的舞蹈艺术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充分挖掘舞蹈艺术的人文内涵,使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舞蹈艺术教育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当今社会,重塑人文精神将直接关系到接班人的培养和祖国的前途与未来.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中心,是文化教育的辅助机构,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赋予了图书馆馆员对青少年一代实施人文教育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弗洛姆始终信奉社会主义,把人看作人,追寻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视角一致,极为冷静和理智地看待人和社会,不愧为诊断人类疾病、指点人类命运的思想大师。相比较而言,马克思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宏观架构,弗洛姆着眼于微观环境的改善;马克思强调国家行为,弗洛姆强调个人、群体的心理、行为可改变社会环境。马克思的人本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铺设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框架和基础,而弗洛姆的人本理论则是各个方面的细化和深化。他们的人本理论合在一起,显示出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具有真正的活力和吸引力,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并且使社会主义者不再感到气馁,从而可以切切实实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发展观论休闲体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文献收集法、逻辑分析法,从人的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休闲体育不是一种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消磨时光的消极活动,而是一种精神自由、心灵快乐、创造性的主体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目前,休闲体育的本质特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正在消失,因而呈现出某些异化现象.要通过休闲体育实现自我发展,人们就应该增强主体意识,提升休闲能力,形成个性化的体育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17.
简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教育中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教育也应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借 此实现人和自然、社会的高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精髓,在人才创新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使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培育全面的精神内涵,理性的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创新素质的各个环节,人文精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就必然要弘扬人文精神,否则,人类会为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知识社会付出不应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规范化是提高办学水平、保证办学秩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也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因此必须在规范管理中融人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 ,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 ,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 ,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 ,其实 ,“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