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薄伽丘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与对人类道德的反思,他关于人的观点已经脱离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维框架,不仅看到人类的堕落是由人自己引起的,同时也指出了人性中积极向善的一面,认为人只有克服人性中的恶才能获得善行。对人性的反思影响着薄伽丘关于社会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但丁的作品中有浓厚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因素。但是,在论证人性之美与人类道德之善的过程中,但丁并没有一味地追随教会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思考方式,而是从人性本善和西欧社会现实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与当时西欧堕落及其产生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他相信人性中的善和人生的不完美,但同时认为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教会宣传的精神的自由与道德的升华,并最终获得《圣经》中宣传的上帝之爱和天堂幸福。在展示人与西欧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基督教神学观念影响着但丁观察的方式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远藤周作是日本著名作家,日本信仰文学的先驱,他著有许多作品,拥有许多奖项,他的作品大多以基督教为主题,远藤在作品里叙述的人生哲理,使人体验到一种真诚的人性情怀,《沉默》与《深河》是远藤周作一生的集大成之作,本文立足于《深河》作品中的宗教观,探讨他作品中的思想,这是远藤周作作品的核心与灵魂。以及由此展开的对日本人的信仰本质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殷曼曼 《考试周刊》2011,(68):21-22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不仅充满着诗意和童趣,而且闪耀着基督教的光芒。本文试从他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其蕴涵的博爱和原罪一忏悔一救赎的基督教思想,表达了他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猪八戒作为一个猪性化了的人,他具有猪的本性,像猪一样贪吃贪睡。这一面在作品中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而猪八戒的人性在作品中同时也熠熠生辉地彰显着魅力。  相似文献   

6.
但丁是修由中世纪向近代过度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近代诗人。他的诗歌既有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和教会腐败的抨击,也包含了对未来人类生活的构想,其中的股那件点就是对人的论述。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虽然但丁观察的出发点仍然坚持基督教神学的立场,但是他描写的重心已经转向人与尘世生活,其中反映的是,西欧开始由"政治、经济从属于道德,而道德从属于神学"向以"即使是错误的,从不同角度的公开讨论也能导致真理的发现"的过程。从他的思想意识的总体倾向来看,他的作品展示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人性的肯定与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其基础是对人的解说。从但丁作品的内容来看,其中关于人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双城记》中德法日太太、马内特医生、律师卡顿三个人物形象典型,最具有代表性,从他们身上能折射出狄更斯的道德观。德法日太太是复仇女神的形象,是反对暴力、反对人性扭曲、反对以暴制暴的代表者;马奈特医生则是仁爱与宽恕的化身,律师卡顿则是一个爱与救赎的自我牺牲者。道德中体现了基督教教义式的爱与救赎和自我牺牲,这三层人道主义思想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道德观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8.
人对罪恶的自觉及其与人性之关联的自觉是人性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曹禺对罪恶与人性之关联的思考和表现 ,是其戏剧的主要内容。他借鉴了基督教的“原罪”原型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戏剧构成  相似文献   

9.
人对罪恶的自觉及其与人性之关联的自觉是人性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曹禺对罪恶与人性之关联的思考和表现,是其戏剧的主要内容。他借鉴了基督教的“原罪”原型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戏剧构成。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美景不仅起到衬托作用,还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引领作用。在彼特拉克看来,自然之美景不仅是通过人对"爱情诗"[1]和对"人和人学的关注"[2]而实现的,而且人是"通过不同事物寻求欢乐"[3]的手段,因为在了解世界的诸般事物中,对人的研究才是最重要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基督教神学意味的论述,但是他所描写的内容已经是与当下的城市生活十分接近,其中有些甚至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经历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舍勒关于"受苦"的分析出发,说明《李尔王》中人们对待受苦的方式源于基督教的受苦观念,即不仅如实地表现苦难并承受痛苦,而且在受苦的同时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通过"爱"的拯救,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新的高贵.可见在这部人文主义作品中蕴含了基督教的基本观念,表现出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后期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吴晓莉 《文教资料》2013,(32):62-64
穆旦的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关于原罪、堕落、信仰和救赎的诗。他的诗和基督教在精神命题上的暗合是多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既有诗人自己的主观选择,也是时代阵痛的产物,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更是导致穆旦基督教式精神取向的重要前提。他以基督教精神承载着现实的创伤,思考着人性的裂变,抚慰着理想缺失,这对当下诗歌创作中价值迷失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衡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18-119
霍桑自幼生活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并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他也浸润于十九世纪美国流行的超验主义思想之中,然而他总是在亲近中保持距离。正是他对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人性观批判接受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灰色"人性观,即从善到恶,人的心灵分为很多层,不存在绝对的善恶极端。他的宗教观,道德观以及人性观统一于诗性言说中。  相似文献   

14.
公元1341年4月8日,有着拉丁人名字的拉丁学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年)获得加冕,拥有桂冠,成为现代世界的第一位桂冠诗人:加冕仪式合乎情理地在罗马举行,它象征着一场一个世纪以前始现于维罗纳(Verona)和帕多瓦(Padua),人称人文主义(humanism)的学术运动,人文主义者相信个体的人拥有价值与尊严,这一信念依次使之再次发现了古典传统文化:文学、历史、修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彼特拉克描述  相似文献   

15.
《红字》是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以自己的象征性、多义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吸引着一代有一代的人对之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在书中作者对清教窒息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作者本人的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他又不能完全否定基督教并对其进行彻底的批判。作者的这种倾向反映在他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的安排上,本文主要从作者对海斯特的命运的安排上来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作品中,王尔德对于他的道德观经历了一个从正面宣扬,到象征隐喻,再到反讽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由童话、小说和戏剧这三个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再进一步发现,王尔德道德观的转变促使其艺术风格的转换,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将他与世不同的道德观得以充分的体现,其作品也由此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从《苔丝》看哈代对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的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权威观点认为,基督教道德是《苔丝》这部小说抨击的主要对象。其实,哈代投向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利器恰恰是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诚然,哈代对人本质的认识超越了基督教传统思想,但其以动机为依据衡量行为道德性质的主张切合基督教的道德观。哈代以此为武器,揭露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虚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醒世、警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克尤恩的《赎罪》在国内外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但学者们对文中人物在人性方面的研究很少。作品中充满着人的善与恶,罗比遭受着人性的痛苦,尤其是在战争中处处面临选择,但他不论是在平时的生活还是在战争期间都发扬着人性之爱,穷其一生去追寻个人自由。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作者塑造罗比这一人物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有着明确的伦理教化指向。为了让读者相信生活就像他作品所讲述的那样。他一方面强调“真实”是创作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在特定的风俗民情中抒写所要表现的关于现实的健康人性,在作品中构建起和谐而又合乎情理逻辑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基督教文化反映着不同价值取向.从水火两立的教义原理和水火交融的道德实践两方面探讨儒家与基督教中的人性观异同,旨在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并提升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