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就是对"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知其然,而且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通俗来讲,"秘妙"就是文本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表达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是文本语言运用最具创造性、最具特色、最具价值的地方。"秘妙"的品味能让学生知晓文本思想精神的高度、形式的巧妙独特,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构建一座桥梁,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做出极好的示范。这样的"秘妙",  相似文献   

2.
刘颖 《考试周刊》2013,(83):35-35
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不仅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情境,品味语言,训练语感,而且要启发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内化为学生的言语修养。精心设计结课形式。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打量文本,才能使其看得更远。提升其阅读品味,最终提升其语文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赏析语言,是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解读《白杨礼赞》,可通过“礼”“你”“不”三个关键词,透视作者的情感倾向及创作意图,并借此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姜春贵 《广西教育》2014,(25):79-7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独特的体验,训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所思考和感悟,享受古诗词审美的乐趣。一、以画解诗,亦诗亦画以画解诗,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时,赏析诗中精妙语言对具体画面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品味赏析诗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5.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凝练优美的写景散文。优美的语言,既传神地写出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和神韵,又准确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笔者认为像这类山水小品文,品味涵泳才能真得其韵,并进而获得语感的提升,由此,笔者在备课时确定了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文本俊丽的言语、深远的意蕴的教学思路。以下是笔者教学中的一则片段:  相似文献   

6.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7.
回忆性散文常采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矛盾型的言语表达可抓语义、场景和形式上的矛盾点来搭架学习支架,以探寻情感“统一”面;反复型的言语表达有无理型、拖沓型和任意型,搭建还原对比的学习支架可回溯文本意蕴;聚焦语言、动作、景物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采用“显现”“置换”“品味”等策略来做学习支架,获得形神兼备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辨析比照、吟诵咀嚼、联想模仿等,让学生在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想《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以活动体验为重点,要求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来学习教材,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品味、探究,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而"一花一世界"这一板块则更注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去品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语文教学理应由关注"写什么"向关注"怎么写"转身。学生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味赏析语言、提高文学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近几年的考试试题中,这类题目出现得比较多,如“从选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作者刻画人物简约而传神,找出你认为值得品味的一处,写几句进行赏析”……面对这些题目,有些学生不得要领,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语言赏析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相似文献   

12.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写法.  相似文献   

13.
韩非 《教学与管理》2010,(11):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5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到语言内容,还要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批文入情,又能因文悟道。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即“语言内容”,还要关注“道”,即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披文人情,又能因文悟道。那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人手,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文”“道”和谐相生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语言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迁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与作者对话、编者对话,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本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验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呢?笔者认为,应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理解形象,把握情感。因为诗歌语言是最典型的情感性言语。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就 2 0 0 3年上海市高考试卷谈一些总体的认识 ,作一些简要的评述。一、重视对文本的赏析、品味 ,以提高考生文化修养为着眼点 ,引导学生与优秀文化对话 语文高考试卷 ,年年粗看相似 ,岁岁细品不同。与往年相比 ,今年上海的语文高考试卷更加重视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也就是更加重视考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所谓的语文鉴赏能力其实是一个人对于文章的敏锐把握能力、体验领悟能力和评价赏析能力。“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句话表明缀文者 (作者 )写作的因子往往是基于某种情感 :感性的、理性的、激情澎湃的、哲理意味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理念】该教学设计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鼓励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体验对话,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赏析文本主旨内涵。设计以“问题探究,品味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自主体验人性的光辉”为重点,以“领会、学习对比法,提高阅读审美和思维鉴赏能力”为难点,教学过程注重以生为本,多重对话,体验探究,策略导学。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现代诗是真、善、美的艺术,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具有精美隽永的语言。诗歌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跃性、音乐性、多义性,言语品味应该成为现代诗歌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审美品味,提高文学素养。一、品言语的古典美现代诗歌言语表达不同于  相似文献   

20.
走近“感悟”感悟,就是阅读活动中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文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一般来说,先从感知文本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品味赏析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阅读主体的这种心理过程大致分为感知、体验和领悟三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