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安全观是对传统安全理论的超越,是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宣言,是新时期下中国发展国家关系的准则。中国新安全观是以中国新安全观核心要义为基础、以国家安全观和亚洲新安全观为支撑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国家利益论评析中国新安全观,可以完整、准确、科学地从安全、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家利益的核心方面说明中国国家利益对中国新安全观的需要,深刻揭示中国新安全观的全面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安全观为国家安全和国际社会走出安全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但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和挑战。本文从安全观念的认同、主权安全的维护、国际机制的参与、“软实力”的构建四个角度提出了完善新安全观的对策思考,确保新安全观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罗琨  黄旭 《河池学院学报》2004,24(3):119-122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中国的国家角色发生了变化,“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地区性大国”是中国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国理性地分析国际环境,调整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以新安全观为基础,中国新世纪的安全政策“首先着眼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同时服务于经济建设,努力确保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以此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安全形势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全球持久和平和战略稳定的基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对新安全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深刻分析国际安全环境的新变化 ,总结国际安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从国家安全的含义看 ,它主张的是综合安全 ;从国家安全与他国安全的关系看 ,它强调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 ;从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看 ,它认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当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从维护国际安全的方法看 ,它主张通过对话增进信任 ,通过合作谋求安全 ,相互尊重主权 ,和平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6.
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后 ,随着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多边主义的周边战略。本文通过对中国参与的两个周边多边主义案例的考察 ,认为中国参与多边主义机制既是为了维护现实的国家利益 ,也是在通过参与多边主义进程 ,创设以新安全观为代表的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下决心维护陆地和海洋利益,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8.
树立新的安全观是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当前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并有新的表现,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负面影响,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加上全球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等原因,致使新安全观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安全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安全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安全领域,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心所在。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凸显及其巨大破坏力,直接冲击了以国家作为主要甚至惟一安全主体的传统安全理论,使长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观扩展成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人类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观。中国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开创了建立在相互信任、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协商来实现相互安全的新安全模式。而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恐怖手段和活动是和平时期危及世界和中国安全的一大表现形式和隐患.我党对此高度重视,并从国际责任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出发,以非凡勇气和极大智慧,以新安全观为基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开放、合作、共赢的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反恐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