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作为满族文化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反映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艺娱乐、岁时节日、语言之俗、迷信禁忌、人生家庭礼仪之俗的民俗小说。以民族学理论为基点,梳理出《红楼梦》的共识观和历时观,科学地研究确定《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规划《红楼梦》的研究内容,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浅论《诗经》有关酒习俗的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直接写到酒的诗有35篇,其中风诗5首、小雅18首、大雅7首、周颂3首、鲁颂2首;间接写到酒(如酒器)的诗有20余首。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有男女婚恋、家庭亲情、朋友联谊、君臣欢愉、宗庙祭祀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宴饮活动场面、与酒有关的民俗,以及由酒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层文化意蕴。 《诗经》中酒浆折射出先秦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反映出历来为儒家经世文学观所掩盖而《诗经》本身所具有的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淳厚的生活艺术韵味。 一、《诗经》中描写的宴饮活动 先秦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诗经》中列举的酒类就有醴、冻醪(春酒)、旨酒、清酒、酾酒、湑酒等名近10种,同时,对饮食理论也有了如《论语》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不及乱”等概括论述。酒在这个时期成为调和人际关系、入神关系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品评《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红楼梦》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清代的官场文化与宝黛钗爱情悲剧相互映射,形成了一组奇妙的映照。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里收有灯谜二十七则。《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增添悲剧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摈弃了文人对于民间谜语的偏见,创作了有“江湖意”的字谜、物谜,显现出曹雪芹向民间谜语学习的诚挚态度。而《红楼梦》里的“竹夫人”、“风筝”等谜语却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灯谜的出现既是清朝岁时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与清朝兴盛的谜语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用于表述人的年龄的语词可说是丰富多彩。同一年龄,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述,例如60岁,可称“花甲”,可称“杖乡”.还可称“耳顺”,又可称“耆指”。汉语的年龄表述词,与汉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在这众多的年龄表述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现象。一、源于礼仪习俗中国的“礼”字,涉及面很广,包括民风民议、典章制度、仪式政令等。汉语的年龄表述所反映的礼仪,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考,略作说明。冠礼与发式冠礼属古代“五礼”(吉利、嘉利、宾礼、军礼、的礼)中的“嘉礼”而为古人所重视。按古代的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从标题的选择、现实时空故事的讲述、抑或虚幻时空中的神话叙事,都昭示同一个原型主题:通过构建女性世界的凄美缠绵,凸显生命崇拜意识.《红楼梦》中提到的不同名目的酒多具有养生功效.依托“红学文化”产生的“红楼梦”酒无疑亦承载生命意识,传承红楼文化.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讲的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从思凡降凡到历劫红尘,最后回归青梗的故事。这种叙事类型是道教文学的典型结构。笔者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道教文化”是深刻全面的。它反映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教人物形象;二是道观文化;三是道家思想。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本文将具体阐述《红楼梦》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解读“道教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历朝历代礼仪制度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满清文学作品《儿女英雄传》为例,以其中涉及到的满族礼仪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代满族生活方式和文明习俗的现状,发掘它与当代社交礼仪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取其精华,加以发扬,从而做到在保护传统文明的同时,复兴中华礼仪文明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评点中,清代同、光时期佚名氏的《读红楼梦随笔》,较脂砚斋、陈其泰、姚燮等人的评《红楼梦》著作,更为明确地将心理描写提升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心境”论。其理论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楼梦》评点对李卓吾“意外”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千里长淮酒飘香,淮河流域不仅盛产酒,也有不少记载酒文化的典籍。《淮南子》描写了一些以酒祭祀、献酒、举行酒宴等活动,体现了酒的礼仪文化;其中也涉及到一些酿酒和酒器文化;同时关注到耽于饮酒,将会造成严重危害,提倡适宜饮酒原则。其中“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观点弥足珍贵。探析《淮南子》中的酒文化资料,对认识该书在酒文化史上的地位、推进酒文化研究,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总是有他独特的风格,而一个作家的风格,首先产生于作家由于立场、态度、感情、气质所决定的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在赵树理反映农村变革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始终如一密切关注和表现的便是家庭问题,这可以说是赵树理整个小说创作的“眼睛”。 毋庸置疑,家庭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们热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许多文学家们密切关注和表现的重要社会问题。从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到《红楼梦》,直至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家》,都无一例外地把家庭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眼睛”。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很少有人象赵树理这样,从创作的发端,直到创作生涯的结束,始终不渝地通过家庭这个“眼睛”,来反映中国农村复杂而深广的社会生活,即通过家庭的窗口,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家庭生活的微澜及家庭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中广泛的反映了殷周时期我国各地区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其中对于礼仪和礼器的记载丰富,是商周时期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本文仅仅选取《诗经》中出现的青铜礼器进行研究,试归纳总结其出现的类别、场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什么?按照我国古代传统的说法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意思就是按社会习俗来进行教化。而西方学者对文化所下的较为普遍的定义则是:“作为社会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习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在内的复合体”。我比较倾向于下一种意见,即“把文化的涵义限制在意识形态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文化是上层建筑的范畴。这样的限定,可以使真正的文化史内容叙述得更为集中,更  相似文献   

14.
清后期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折射出因旗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而引发出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旗人内心深处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为一个旗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文化心态以及对民族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可以说《儿女英雄传》是文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典文学之佼佼者、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一部汪洋恣肆的宏篇巨制。它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中古时期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宗教、伦理、文化,乃至生活、习俗诸方面的情况。因其包罗万象,而成为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我国文学史上《红楼梦》的地位。在日本,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目的对它作出不同  相似文献   

16.
忽必烈在汉臣建议下所定国号“大元”,取义与汉民族儒家经典《易经》密切相关,也合乎蒙古民族敬天的习俗,并与“大蒙古国”、“大朝”一脉相承。“大元”国号的定立,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的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努尔哈赤所建“金”国号,曾经是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帜;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大清”不仅在气势、取义上胜过“大明”,而且顺应了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又能为女真或满洲民族所认同,为蒙古各部所赞成。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顾太清的《红楼梦影》作为女性创写《红楼梦》续书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顾太清“以叙说自己”的方式续写《红楼梦》,展现出转折时期女性知识分子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理想世界的构筑,其善恶观、忠孝观、仁义观、功名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等是其理想伦理道德世界构筑的主要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以顾太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女性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于《红楼梦》,传统文化在其中得到深深地浸润,大大汇集了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红楼梦》中既可以看到封建文化落后腐朽之处,民族文化偏具价值性的一面更是不容忽视。服饰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人性情在传统文化中散发着醉人的芬芳。本文旨在通过饮食服饰、礼仪规范、宗教与哲学、婚姻制度、园林建筑等五点探讨《红楼梦》呈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特征,指出《红楼梦》被尊为经典的缘由,重拾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尚子习俗是古代颇为流行的一种习俗,尤其在先秦时期,在科技落后的远古时代,生育现象不能为人们所理解阐释,于是求助于神明卜筮,形成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尚子习俗。《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学作品,上承远古,下及周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有关的尚子习俗,留下许多直接反映人们尚子观念的诗。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的尚子心理、习尚,下面我想就其中具体篇目作一些分析。《诗经》中反映尚子习俗的诗篇很多,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们主要来谈谈《螽斯》、《苯莒》、《桃天》、《椒聊》、《绵》。先说《螽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