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反映了下层百姓辛酸的生活;一出话剧《茶馆》,概括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即使不细说《四世同堂》《龙须沟》等,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他在文坛上的光辉成就也足以使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2.
一《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之一。一八九九年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忧患、艰辛的童年生活,使他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有着切身的感受,因而,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憎恶社会恶势力和不合理现象。这对  相似文献   

3.
马海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73-74,78
老舍的幽默不仅受到西方幽默思想的影响,也有着本土性因素。它以中国民间社会的现实土壤作为文化背景,与北京民间的大众心态,以及民间对苦难的超强忍耐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其幽默中特有的民间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童话叙事的空间是幻想与现实共存的空间.童话故事在这里发生、展开、高潮、结束,构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王尔德在《快乐王子》与《夜莺与蔷薇》里,充分利用童话幻想的特质,让故事在幻想与现实的空间里自由穿越,表达了作者唯美主义的思想观,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对现世的关怀与不满.故事中,幻想空间与现实空间所分别代表的幻想与现实交流、碰撞,使作品凸显出独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老舍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市民小说家之一,他的《骆驼祥子》真实地展示了旧时代下层市民中勤劳、坚韧、向上攀登的代表祥子的生存悲剧,深刻而广泛地揭露了旧城市毁灭理想、腐蚀人性、摧残青春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对本民族文化心理一次全方位的审视,虽未完成,但依然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旗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的社会历史现实,也反省了旗人性格枯萎的原因,流露出老舍先生对满族文化的复杂情感。小说秉承老舍先生的幽默风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苦涩的微笑。  相似文献   

7.
面对1949年后的社会转型,老舍以积极的态度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改造自己的思想,并借以融入新政权。在被新政权接纳后,更是以少有的热情和干劲,制造了大量的检讨和应景文章。考察历史可知,是现世利益、旗人的文化心理、穷人身份、家国观念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老舍的思想转轨。  相似文献   

8.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下层旗人家庭,后来又曾在英国居留多年,北京下层民众的情感与英国平和的人道情怀,是老舍情感资源、精神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他的代表作《茶馆》中,我们可以比较鲜明地看到他的这两个特色。《茶馆》1958年发表后,北京人艺曾将此剧于1958年、1963年两度上演,但都因不合当时的政治时宜而未获得应有的评价。新时期之始,北京人艺将《茶馆》带到欧洲上演,获得巨大成功。我想,民俗民风使不同民族得以相互体认,人道情怀则是不同民族的共同。而后,《茶馆》在国内相应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想,这是与其时的人性、人道在中国大地的…  相似文献   

9.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下层旗人家庭,后来又曾在英国居留多年,北京下层民众的情感与英国平和的人道情怀,是老舍情感资源、精神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他的代表作《茶馆》中,我们可以比较鲜明地看到他的这个特色。《茶馆》1958年发表后,北京人艺曾在1958年、1963年两度上演,但都因不合当时的政治时宜而未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代,老舍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向左翼功利性文学观念倾斜和对原有启蒙文学观念恪守的双重特点.一方面,老舍将艺术视野收回到严肃的现实,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批判现实,颂扬革命,从而增强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另一方面,老舍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审美特质,仍然注重对艺术规律的强调,坚持国民性批判的启蒙文学主题.这样,老舍在早期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从而使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期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动荡与兵荒马乱的社会。这种社会现实表现在老舍创作上,即写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更是写军阀间的混战,借以表现官僚们政治上的恶劣和生活上的糜烂,流露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和担忧。在老舍眼中,现代中国是个双重悲剧:一是变化的时代对美和善的毁灭;二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的黑暗、丑恶和落后,这两种悲剧构成了老舍创作社会描写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在描绘其眼中市民世界的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使其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中塑造的三类市民形象出发,展示老舍先生在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同时试图塑造现代市民的探索,并进一步分析老舍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社会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也是老舍先生在有生之年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老舍通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茶馆中的人生起伏、生活变迁,也使茶馆参与了剧本本身的叙事,让作为市民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为展现剧作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创作于1932年,1933年完稿,是老舍先生现存文稿中最奇特的一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褒贬不一,引起了很大争议,也是历来老舍先生的研究者在研究时有意避开的一部小说。但是这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容之深刻又使这部小说的价值不容忽视。文章试图从《猫城记》这部作品的寓言性文体分析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并解析这部作品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现实预言性。  相似文献   

15.
中庸思想是孔子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国思想中最具辩证性的思想.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就由中庸思想产生的中国人的保守、求同、克己、忍耐、含蓄、内向、知足、礼让的性格在现实社会汉语言中的表现做出探讨,对中庸思想做出现世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笼罩在氤氲的世俗气息中,加之中国古代伦理观的稳定性,无论是清官断案悲剧、还是忠臣昏主的模式、以及行善作恶、避世脱俗等等,都是剧作者和观赏者世俗伦理观的一种交流,在这种纯道德的主题内,体现出现世性和现实需要性。中国古典悲剧以道德评价为基础,由道德走向审美,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具有高尚感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舍笔下样子的遭遇直接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发现,在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众多因素中,祥子背后的女人们似乎也在起着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速了这个年轻男人的灭亡。本文将从样子身边的女人们入手,透视祥子由人到鬼的生命之旅。  相似文献   

18.
《微神》是最符合老舍象征主义理论界定的范本,体现了老舍借鉴象征主义技巧的艺术独创性。作品通过“幻象”的营造融化了现实与梦境,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人生的艺术世界,实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作品继承的传统小说写法,使作品的意蕴含蓄朦胧而不晦涩;而“心与物神秘的联合”的象征主义手法又创造出小说的诗意美,模糊了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界限,实现了对既定小说形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魂魄观折射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在死亡的恐惧中,中国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因而奋发有为,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与此同时,对不可知的魂灵的过度关注,在消释对死亡恐惧的同时,又使得中国人极易忽视生活的现世,寄望于虚幻的所在。这导致了中国人现实的麻木与虚幻,对生命的藐视与放任。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悲剧意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现世性和道德化倾向 ,使中国悲剧侧重表达现实怨愤 ,悲剧冲突多围绕人性善恶 ,展示善良无辜者的遭难蒙冤 ;西方文化的超现实精神和认知理性的发达 ,使西方悲剧较多人生苦难的终极追问 ,体现形而上本体之思 ,悲剧冲突多表现知的痛苦困窘。中国悲剧注重哀怨委婉的抒情 ,并以“大团圆”给观众以心理满足的抚慰 ;西方悲剧追求悲壮庄严 ,使观众在振奋震惊中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