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蕙姿 《科教文汇》2009,(5):257-257
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基础中,挖掘音乐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分别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融合与交流三个方面来分析了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看似幽深玄远,却是战争中一切显著现象的根本.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代的政治军事思想带有这样那样唯心的倾向,但关于战争诸多论述中却也包含着不少素朴的而又丰富深刻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思想.本文对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哲学思想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建筑文化代表之一,在建造、选址、规划、装饰等方面不但融合了传统哲学思维、地域风俗文化,更完美地遵循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其科学的环境意识、精湛的建筑工艺、精巧的构思设计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小珊 《科教文汇》2012,(10):114-114,117
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各国的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东方的思想家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心为天地万物之心,无心外之物。因此在汉语中与灵魂、思维、感情有关的词和词组都与心(忄)有关。而西方哲学在其源头处与中国哲学不同。西方传统哲学认为上帝是宇宙之心。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生理学的基础上,西方的哲学没有将"心"纳入认知的范围内,因此在英语中表示认知和表示生理上感情的反应的词是分开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哲学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重要产物,"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建设中的重要实践.生态哲学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平等性和整体性等观点深刻地影响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在生态哲学思想引导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探索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西方思想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与代表性的重要思想,很大程度上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向,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还是领先世界各国。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投入研究,近些年来,更是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发展态势,我国长期以来的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现代社会的建设水平一直奋起直追西方等发达国家,这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带来了更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生态环境的下滑。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执政理念上也出现了生态建设的缺失,对于生态教育也处于失衡状态,社会各界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监督,使得当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建设工作,也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党中央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争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这是一项耗时耗财的巨大工程,需要党中央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仔细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从整体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新形态,不断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实现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以及其价值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我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7.
王玉琦 《科教文汇》2009,(23):235-235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思想充满智慧的光芒。文章从矛盾对立、转化、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几个角度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的朴素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选址到城市建成无不充满着古人的智慧。隋唐长安城规模巨大,城市内部的坊里整齐划一,为唐朝之后的各个朝代的都城建造提供了借鉴意义。不仅如此,在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结构特征中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例如,“象天设都”思想、礼制等级思想、《周易》乾卦、阴阳五行“厌胜”思想及中轴对称思想。全面而深入地研究隋唐长安城建制布局,从城市规划思想中把握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能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都城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王娜 《金秋科苑》2009,(14):17-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马克思也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角度作了论述,为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张载认为天人合于一气,人是气的聚合物,人性中体现了天性,人和万物都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儿女,从而提出了“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问题、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