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改完手里的作业,也该为明天的课作准备了。明天该上《月光启蒙》,心里想着,就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起来,本来烦燥的心变得平静,因为文本的语言如月光般柔美,又是歌谣、童谣、神话,我的心渐渐轻松愉悦起来。我认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理解这些还不是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究竟该以怎样的视角审视文本,组织师生阅读活动,形成深入持久的阅读对话和课堂对话,最终理解文本、读懂作者内心呢?我在《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中经历了真实的困惑、思考和挣扎。  相似文献   

3.
《月光启蒙》是一篇质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描写了童年的夏夜,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这篇课文中,歌谣、民谣贯穿全文,意蕴丰富,是学生领悟文本内涵,体验作者情感的重要凭借。在此,笔者尝试着以赏读歌谣为切入点,在  相似文献   

4.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初读这篇课文,我便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被课文所创设的意境感染,觉得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体会到这种美。可在仔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又踌躇了:1.这篇课文抓一个什么中心问题才不至于太散?2.在原作《月光母亲》  相似文献   

5.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6.
在前不久的"浙派小学语文名师与我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发现,不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各位名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作者介绍"这一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帮助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习惯做"搬运工",也就是将作者资料一字不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作者介绍"显得生硬、无趣,更让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我们该如何正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不要忽略作者而直击文本内容。否则是对作者的亵渎,还会造成更加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后果。本文以生动的具体教学事例,阐述渗透作者的思想、命运、性格等对理解文本的帮助,以及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精心遴选的这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美文,教师引领学生去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凝心静气地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吃透文本,引领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如何解读文本,不仅意味着该课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起点。一、用心解读文本应做到"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激发预习、课中引导感悟、课后拓展升华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努力让批注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要深入理解文本,不可不知该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时代、写作风格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深入阅读产生一定的帮助。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介绍类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文章有大致了解,也可以选择注释类的背景知识,当文本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时候,这一类的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引入背景知识,指导学生感悟文本。一、导课引入,降低难度在导课的时候加入背景知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对于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多来,我听了大量的语文公开课和随堂课,发现不少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课标的新理念,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就将这些“误区”罗列出来,以求引起同行们的共同思考。一、游离文本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一些教师过于偏激,盲目地追求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脱离了文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文本的对话。有的课,学生连生字还不会认读,句子还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想象;有的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地讨论,等等…  相似文献   

13.
孙桂英 《广西教育》2008,(35):56-56
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明天不封阳台》围绕究竟封不封阳台诉说了作者的一段心灵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本文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很接近,学生的纯真的童心和对小动物的爱心还没有泯灭。本节课力图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达到了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今日教育》2007,(12S):40-44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是一段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编者共鸣的情感历程。 2007年江苏省级赛课活动中,获得了特等奖的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一课引发了众多教师对于如何利用课程资源适度拓展情感教学目标这一话题的讨论。以此次争执为契机,本期反思录带来的是:如何渗透新一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新理念,在语文课堂上达到认知与情感教学目标同步推行、落实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写诗就是在月圆之夜,在银色的月光渲染下,靠着一棵古树,闭上眼睛,将最先想到的话语用字句排列,这就是诗。那我是肯定写不了诗了,因为我无法想象世界上那个没有受污染的地方:有一棵古树,有一轮清澈如水的明月,有如花瓣般零落的萤火虫飞舞……我们的心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静下来想象这一切呢?我还没想够刚才的景色,脑海里就会突然跳出明天的课,明天的作业,明天的考试……这些现实而重要的事情一下子推开了那浪漫的幻想……  相似文献   

16.
杨群 《语文天地》2013,(12):8-9
对于《明天不封阳台》一文,通常的教法是借助文中"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这三句话理清线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此种教学模式,把文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引诗,当做可有可无的摆设,不予关注。我在教学时摒弃了传统的方法,将作者引  相似文献   

17.
听了宿迁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高峰执教的《难忘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我,是我们的孩子。这节课学生在台湾的历史中“穿梭”,真正站在台湾孩子的角度链接了文本,理解文本。我认为以下几点最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以简约为理念,以扎实的读写训练为手段,追求干净、丰满的教学境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为"初读感知——细读探究——品读感悟";以"作者对母亲的称呼"为主问题;通过扎实的读写思训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通过品读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教学重  相似文献   

19.
这次赛课备课时间不长,文本又很难解读,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我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课前,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想努力打通与作者之间的“桥之美”,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砍去了一些“卖弄”的环节,换成了朴素的语言.最终,我的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教导主任,有幸经常听语文教师的课。一些教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课的目标明确,过程紧凑,教师大都能用自己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及高超的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