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中叶,乾隆皇帝下令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并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写的古籍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这部《总目》共200卷,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73909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0卷。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而且最巨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对后世学术思想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它的目录体系,对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目录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是《四库全书总目》之后,又一部规模巨大的古籍提要目录,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文献解题目录。该书是古籍研究工作者案头必备的查考工具书。笔者在参加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的过程中,经常借助《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在此针对其中所存在的失误之处进行辨证,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原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书二百卷,另卷首一卷。它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解题书目。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借“稽(考也)古右(崇尚也)文之名,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古今图书,通过严密审查,挑出三千四百余种,编成我国古代篇幅最人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在编选过程中,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毕,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把这些提要汇成一书,称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虽由乾隆第六子永熔领衔主修,但整理加工和总其成的去口是纪昀。本书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在此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内容有过几次增减。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本书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同时,将被认为“词意抵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一部丛书,是中国历史上丛书之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对我国乾隆以前古籍的一次大清理,既是一件学术史上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桩影响久远的大事,对清代乃至后人的目录、校勘、辑佚、丛书的编纂、刻书事业的兴盛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以及在成书以后,围绕全书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全库全书总目》是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提要书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纪昀等编纂。在编纂…  相似文献   

5.
《华章》2008,(2)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封建时代规模最为庞大、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官修图书总目,全书共二百卷,"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总目·凡例》第一条就明确说明:"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总目》卷首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这些内容大致反映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撰修经过、编写体例,《总目》的基本体例。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提要》是中国古代较好的目录书,为四库馆总纂官纪昀所手定.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六说:"《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也有"余作《四库全书总目》"的话,可见,纪昀本人也是把《四库全书提要》作为自己的著作的.《四库全书提要》的初稿,是由四库馆各纂修官分头执笔,前人有"戴东原(震)主经,邵南江(晋涵)主史,周书昌(永年)主子,纪文达(昀)主集"的说法.戴震、周永年的分纂稿已经看不到了,我们拿现存的邵晋涵《提要分纂稿》与纪纂的《四库全书提要》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是我国一部收录丰富、行文简洁的古籍提要目录,学界却往往因《总目》之经典而对《简目》的价值估计不足。该书体例简明,省略了小序,只有书名和部类等精要的内容。作为目录学入门书籍,《简目》实则更加便于查阅我国古代经典书籍,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目录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周中孚曾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统计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无收书目九种,《四库全书总目》无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载于《郑堂读书记》。经重新复核发现,《郑堂读书记》所作统计及开列书目均有讹误,逐一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9.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周中孚曾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统计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无收书目九种,《四库全书总目》无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载于《郑堂读书记》。经重新复核发现,《郑堂读书记》所作统计及开列书目均有讹误,逐一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正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刘树桢、张金龙、张燕娥三位教授的《四库全书目录新编》,欣喜异常,感慨良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堪称目录学史上的煌煌之作。《总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纂修,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英殿付梓,其间用了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11.
邵宁 《文教资料》2013,(28):68-69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从其著述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概况,而史部是古代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中的一大部类。本文系统展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指出史部目录萌芽于《七略》,形成于《中经新簿》,最后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其确立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以延续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规模最大的官修目录,具有很高的学术批评价值。本文主要从史家要具备独到的历史见解、历史撰述应当保持“公心”、“善恶必书”等方面论证了《总目》关于史家“史识”的批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四库全书》是清代以纪晓岚为总纂官修成的一部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由纪晓岚等人撰写、并由纪晓岚审阅定稿的古代最大官修图书目录,它与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一直是过去学人治学的门径。2006年以来,我校教授刘树桢、张金龙和讲师张燕娥3人,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共同编写《四库全书目录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乾隆时官修的一部大型目录书籍。从民国时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对史部"政书"类加以深入地研究讨论。对"政书"类的形成、分类、收书情况、影响等方面对其加以讨论,可以很好地体现《四库全书总目》的继承发展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郑堂读书记》是清代周中孚的一部目录著作,它模仿《四库全书总目》而作,不仅著录了许多与《总目》相同的书,而且收进了《总目》完成后,无法著录的乾隆至道光间的大量书籍,被称为《总目》的姊妹篇。虽然它许多方面模仿《总目》,但并非简单的翻版,如它的经部小类顺序。在《郑堂读书记》中,孝经类被置于经部之首,礼类、乐类、诗类被相次安排,这是它异于《总目》,独具之特色。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检查史籍上的目录或私家的著录中有没有这本书的名字。因为各时代的书大半都著录于各时代的目录中。如周秦之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隋唐之书,不见于《崇文总目》,元明之书,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就有些可疑。但也有例外,如前代目录上的伪书.后代的目录照抄者,其书名虽见于目录,也是伪书.反之,明清之际若干野史、杂记,以政治关系,多不见《四库全书总目》,但并非伪书。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政治家陆贽的奏议“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东坡七集·奏议集》卷十三《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且“真意笃挚,反复曲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翰苑集”条),“纡馀委备”、“正实切事”(《艺概》卷一)。无论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都堪为“一代典章”(《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九),因此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宝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陆贽的治国思想、理财之道,于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为整理陆贽的著作,笔者对陆集的版本情况作了初步探索。现根据所见到的陆集版本和诸家书目的记载,将其流变过程略述于次。  相似文献   

18.
林骅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53-55
纪晓岚是诗人、小说家,更是杰出的编辑专家。他的后半生奉旨致力于《四库全书》收集、整理、校勘工作,对《四库全书》的完成和中国古籍的收藏作出卓越贡献。他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目录书,其学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9.
《涑水记闻》(以下称《记闻》)通行本16卷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  相似文献   

20.
孙瑾 《文教资料》2008,(28):128-130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所录以明一代著作为主,是研究明人著作情况的一部重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了<千顷堂书目>的成果;同时,<四库全书总目>对<千顷堂书目>也有不少批评.本文即考察<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中征引<千顷堂书目>(以下简称<千目>)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