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篇有生命的文章或说话,首先要谋篇,就是要布置好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然后才逐段造句遣词。"以此理念,我们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时,应该也是先要把握住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而后才是逐段造句遣词。  相似文献   

2.
造句六忌     
我把几种似是而非、不合要求的造句情况归纳为“造句六忌”,提出来和同志们一起探讨。一、忌别解词义。有的学生用词造句,不是以该词在课文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为根据,而是随意别解词义,错乱词类,背离了造句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用“马上”、“只要……就……”分别造了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有《诚实的孩子)和(蓝树叶)两篇讲读课文,以及《看企鹅》一篇阅读课文。通过教学讲读课文,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学句;训练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意思连贯完整的话。通过教学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阅读能力。教学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识字教学要音形文结合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本单元,要使学生学会24个生字,能用这些字组词语,并能用其中的部分词语口头造句。1.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教材采用汉语拼音、汉字双行排,为读准字音提供了良…  相似文献   

4.
孙建波 《文教资料》2005,(20):111-112
造句训练是指导学生运用词语的基本方式,是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造句训练。在指导学生造句时,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喜欢机械模仿课文中的范句,造出来的句子与范句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如用“兴高采烈”造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第五册)。课文中的范  相似文献   

5.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语都要注意。一忌孩子有错误时,如:学习上不专心、贪玩等,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反正他还小。”“他还是介孩子嘛。”这等于告知孩子:不专心、贪玩也行。二忌在孩子失败时,气愤地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这等于判了孩子死刑,至少也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有些课文后面的习题中,安排了“造句教学”,其表述基本是这样的: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每每教学这一题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硬摁着脖子喝水”的感觉,每次在课堂上讨论造句时,总会出现异常的冷场。有些学生甚至看到“造句”就头疼。于是,我思考着要改变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我们本着这一要求,在低年级着重研究了在讲读课文时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其做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下面以《葡萄沟》一课的造句练习为例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认为,指导学生造句要做到:一、用词要恰当用词准确、恰当,是造句的最基本要求。要使学生造句时做到...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训练为主线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成果。在语文课堂训练中,要注意三忌。一忌泛。泛练就是无目标的什么都练。要克服训练的"冷",必须对课文所承担的训练重点有明确的认识。训练有目标有重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二忌"浅"。...  相似文献   

10.
每当家访时,家长总是说对孩子的数学辅导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辅导语文时,除了抽写一些字词、检查一下用词造句、让孩子读读课文外,再辅导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黄骅市滕庄中学/罗欢老师撰文说,材料分析题是历史试题中的”童头戏”,也是难点之一,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做到“四忌三要”。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即不顾与材料相关的所学内容和题目的要求,只停留在重复解释材料的层面上作答:二忌生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而一味回归教材,将教材内容搬过来硬套;三忌不假思索,“白话”连篇。即不注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  相似文献   

12.
任务驱动型作文已成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主流,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 “话题作文”的宿构圈子,围绕“任务”来写作文。写作时,忌立 意一词为话题,要统观全局定主题;忌题目含蓄或歧义,要简单直白观点清;忌引子照抄原材料,要提炼概括求简明;忌行文论述“如材料”,要一切观点皆个人;忌论证观点用材料,要侃侃而 谈显精神;忌彰显青春求特立,要正视阴暗寻光明;忌套作旧文 高大上,要就事论事挖病根;忌论证旁征又博引,要引提议联靠 自身。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方能培育出有发展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学生用词造句,起初大多不能纯熟如意,需要教师多方启迪,善加引导。除了讲清词义,注意交代词语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搭配关系以外,我还常从这样几方面加以“催化”和“引渡”。一、提供语言环境《新农场》一诗有“寂寞”一词,我确定用这个常用词指导学生造句。第一课时,学生借助字典理解了词义,并在课文里加深了理解。第二教时结束时,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造句作文训练法 所谓“造句作文训练法”(以下简称“造作法”)就是用课文中的精美词语来进行多角度的造句练习,然后选句扩段,连段成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文中新奇的内容和精妙的语言常常使他们赞叹不已,回味无穷。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精妙语言进行反复品味,在达到心领神会、完全感悟的良好氛围时,让学生(或教师)从课文中取最精美的词语来进行多角度的造句和扩变句式的练习,这进行的是拓宽即将选择素材  相似文献   

15.
(一) 在现行统编初中语文课本里,现代汉语的语言教学材料,是以“知识短文”和“思考与练习”的形式编排在各册课文之后的。这些“知识短文”和“思考与练习”,结合课文,由浅入深,筒明扼要地讲了一些语言基本知识。它要求随着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了解一些文字、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这些练习,并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不断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做到用词得当,造句合乎语法规律。 尽管语言教材是散附在各册课文之后的,但它本身仍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在安排处理教材时,既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使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篇有生命的文章或说话,首先要谋篇,就是要布置好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然后才逐段造句遣词."以此理念,我们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时,应该也是先要把握住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而后才是逐段造句遣词.这样的做法既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孩子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从整体切入,局部深入呢?龚自珍在<自春徂秋偶有所感悟>一诗中这样说:"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意思就是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当然,这极小的部分必定也是最为重要最能对全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笔者结合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将其改为"牵一发而动全篇".  相似文献   

17.
学生造句只求句通,忽视思想因素,是常见现象。有些学生不注意选材,句子平庸,无教育意义,有些句子表现了落后消极的情绪甚至观点错误。因此,指导造句时不仅要注意词法句法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而且要注意思想性,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下面谈谈造句训练中注意文道结合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夕照》是“九义”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夕阳西下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观察夕照时的独特感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充分发挥想像力,在脑海里形成画面;体会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注意作者在观察景物上、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艳萍 《湖南教育》2006,(11):38-39
做一个快乐的“傻子” 我曾经被一些同行誉为“傻子”,那是因为写教案时,他们大都从书店买来现成的名师教案或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教案,照搬照抄就算完成任务,如果字迹丁整点,期末或许还能评上“优秀教案”。而我呢?虽然名师教案在手,却从未想到要照搬照抄,我总是先将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弄清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心中想像着学生会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感兴趣、会在哪里遇到障碍,  相似文献   

20.
板书五忌     
精妙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思路和重点,使学生的思维连接贯通。不好的板书,常常是教者的教学思路混乱的体现,学生看了如坠五里雾中,感到茫茫然。因此,在设计板书时,要注意五忌: 一忌乱。即板书杂乱无章,看不出思路,抓不住内在联系。在黑板上随意涂抹、东写西画,“章法全无”。二忌空。一堂课的板书,黑板上寥寥几字,甚至空空如洗。教者虽然口若悬河,黑板上却无“点墨”。即使教者兴之所至,偶尔在黑板上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