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皮亚杰有关儿童数理逻辑概念获得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数学究其实质是一组关系,关系并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而是对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儿童的数学学习正是其原有认知结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抽象的,它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于物体的外部,而是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外部,而数理逻辑知识主要来源是儿童自己本身。”也就是说数概念是一个儿童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基于情感因素对儿童的认识及其发展的影响,我在数学活动中十分注重运用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行教学,因为我发现,情感教育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积极效应,全面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和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抽象的,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于物体的外部,而是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成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让数学教学更生动趣味呢?本文介绍了四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问题的背景、数量关系、图形特征,或使"数"的问题借助于"形"去观察;或将"形"的问题借助于"数"去思考,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称为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数"和"形"的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必须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形象"。  相似文献   

6.
"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及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的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角度加以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对抽象数的认识及对数学兴趣的激发,必须从培养数感入手,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探索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逐步将抽象的数字符号具体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7.
徐广华 《广东教育》2007,(10):18-20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包括"以形助数"和"以数辅  相似文献   

8.
胡开文 《考试周刊》2014,(88):59-60
<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它们好比数学中的"左右腿"。数形结合思想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就是把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表意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数助形",对直观问题加以数理推证和精确刻化;反过来,"以形助数",给抽象的问题赋予形象化的原型,从而给人们以形象思维的启示,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的结合是中学数学最完美的结合,"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直观表现.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应用数的严谨和形的直观,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通过对图形的描述代数的论证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它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寻找解题思路.它包含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抽象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弱抽象与强抽象两种。正确认识这两种抽象形式,厘清它们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根据抽象的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初中"数与代数"领域为例,分析数学概念形成中的弱抽象和强抽象及其关系。教学中,要通过弱抽象和强抽象的相互补充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数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幼儿在物体之间建立两种关系的综合,这两种关系为顺序性和类包含性,有关分类、排序和对应的数学活动则有助于幼儿在物体之间建立起这种综合。因此,这类活动被认为是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基础和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领域中"数"和"形"是两个基础性的概念,二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且一直伴随整个数学教育。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数"和"形"一直相融合出现,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从根本上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融合,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进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学大师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一语道出真谛:数形相结合,直观又入微.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是抽象,然而数学又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再通过直观的形象来深化抽象的内容,这种抽象的形象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那如何让"数学抽象"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根发芽?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会思考,这便是一种有效的做法.所以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发展数学抽象的出发点.本文以"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  相似文献   

15.
余川辉 《考试周刊》2014,(19):49-49
<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形",或者说,人们可以为所有的"抽象数学"找到现实的模型。例如,在数与代数式中,学生学习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学生如何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如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我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16.
小班幼儿数学活动操作的物体数是在5以内,幼儿升到中班以后,物体数量要扩充到10。因此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抽象方面的活动时,仍然采用小班所用过的一些基本方式,只是把物体数量改成1~10。这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复习1~5,第二步4~8,第三步6~10。此后中班的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习探索10以内自然数的守恒及其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上。介绍中班数的系列活动实例时,活动的基本方式若与小班相同,就只注明活动的名称和改动的地方,新添的活动仍详细介绍。中班的数学活动与小班的相比较,其特点是更多地使用象征物,加强了合作性。  相似文献   

17.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数字不只是一个名称,它表示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关系是抽象的,数是儿童在物体之间通过反省抽象而创造的两种关系的综合,儿童不是被动接受数的概念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根据皮亚杰的这一  相似文献   

18.
一、"数"与"形"的对应"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要理解抽象的"数"不能离开直观的"形","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达到逻辑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统一.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概念往往都要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数"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大量直观、形象的物体,才能建立起像"1,2,3,4,5,…"这样较抽象的"数"的概念.接着从学生最熟悉的直尺抽象出"数尺",在数尺中感受数的顺序、大小和有方向的排列.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再次从数尺中抽象出"数直线"引导学生学会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学到的数,例如正分数、正小数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有数还有形,形和数一样,在日常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11版新课标对空间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是学生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