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诸城邦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策略,但因遭到希腊诸城邦的强烈抵抗而失败,希波战争最终以波斯退出希腊本土而告终.波斯从战争的惨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由武力征服转为扶持希腊各邦争霸,借以维持希腊世界的均势,得以从中谋利.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而且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展示了波斯帝国高超的外交技巧.  相似文献   

2.
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交往,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峙,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是帝国政体与城邦政体的较量。波斯帝国无限征服的欲望是其与希腊交往的内在动因,希腊城邦的殖民化运动是希腊与波斯矛盾的导火线。两者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博弈,也使得两者的交往在各方面都颇具特色,对以后的大国交往与大国关系提供了各方面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物质生活上的自足是古代希腊城邦形成的基础,也是各城邦公民在政治上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基础。如果没有城邦的独立自由,就没有公民的独立自由,这就使古希腊城邦的公民都具有维护城邦国家独立完整的强烈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祖国牺牲的精神。因而,崇奉独立、自由与爱国主义成为古代希腊政治文化的突出特征。希波战争后,在波斯帝国的影响下,雅典将自己与提洛同盟诸盟邦之间平等的关系变为奴役关系,而成为"雅典帝国"。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独立、自由和爱国精神激励下,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其他城邦,对雅典的奴役进行了抵制和反抗,从而使"雅典帝国"迅速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4.
客蒙作为公元前五世纪前期雅典政坛一颗璀璨的新星,其一贯坚持的对外政策是亲斯巴达,反波斯,即联合斯巴达对抗波斯并把波斯逐出希腊世界。在雅典政坛活跃的十多年间,客蒙使雅典由一个蕞尔小邦逐渐成长为希腊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邦。客蒙执行的亲斯巴达、反波斯的政策实为一种雅典——斯巴达双重霸权政策。该政策不仅遏制了波斯的入侵,维持了雅典和斯巴达的均势,还促成了雅典的崛起。此外,客蒙这一对外政策也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纪前期希腊世界一种渐起的趋势——"泛希腊化"。  相似文献   

5.
希腊城邦争霸战期间,波斯并未退出希腊世界的舞台,而是更为隐蔽和有效地推行遏制政策。表面上看,波斯的遏制政策是杂乱无章的,从其遏制的对象上看是变化多端、反复无常的,从其政策形式上看,也是类别不同,历时而变。本文结合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以及反对霸权与国家利益三对因素的分析,认为对波斯遏制政策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亚历山大远征波斯的目的,并非因波斯躁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了刺杀腓力二世。这是因为,刺杀腓力二世的凶手与波斯帝国没有关系;亚历山大和奥琳比亚丝有最大嫌疑是凶手的幕后人;复仇仅仅是作为希腊人向波斯进军的口号,亚历山大远征对希腊文化的传播和移植都有促进作用。使东方的世界更为希腊化。他的文化帝国比军事帝国更为长久。  相似文献   

7.
因经济文化交往不发达,古代战争成了一种交往的形式。为了弥补经济的空虚和转嫁国内矛盾,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并征服了东方许多地区。他的东方政策和远征使亚非各地出现了混合型奴隶主阶级,并使奴隶制经济发展中心从希腊转移到了东方。希腊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混合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科学的发展,使希腊出现了奴隶制发展的外部极盛时期。  相似文献   

8.
波斯在雅典争霸中初期,其遏制的对象主要是雅典,采取的方式是挑拨斯巴达与雅典开战,联合与支持斯巴达,与斯巴达结盟,共同遏制雅典霸权,从而控制希腊.从中渔利。后来随着国际形势和斯巴达对外政策的改变,波斯转向推行两极遏制政策,即挑动希腊争霸双方对峙和战争,并不明显地支持哪一方。从而达到削弱双方和控制希腊的目的。波斯在斯巴达争霸期间,采取轮流遏制政策,既支持反斯巴达同盟以遏制斯巴达霸权,又支持斯巴达霸权以遏制反斯巴达同盟。波斯在底比斯争霸期间则采用轮流遏制政策。致使希腊的几大城邦分崩离析,一蹶不振。波斯的遏制政策影响和制约了希腊历史的发展走向,使得曾经一度高度发达的希腊奴隶制各城邦,竞没有一个能完成统一希腊的大业。这场古代冷战的效果不亚于现代冷战。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释希罗多德对波斯的同情态度,史学界众说纷纭。多数学者注重从希罗多德的政治背景和史家素养来考察他对波斯的立场。笔者认为,希罗多德对波斯的态度,主要是受到希腊文化传统中宽容精神的影响。古希腊人的宽容精神,从荷马时代到城邦历史的终结,代代相传,最后积淀为希腊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希腊战胜波斯的最重要因素,即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对波斯君主专制的优势,使希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士气、策略和将领影响冷兵器战争最甚,希波战争双方在这三方面表现殊异,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萨拉米斯海战在希波战争,乃至整个西方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此次海战以希腊的获胜而告终,而在萨拉米斯的失利,迫使薛西斯开始放弃对希腊的远征,这就使得西方文明得以独立的发展。希腊之所以能在此战中战胜波斯,原因主要在于其更加优秀的海军装备,更加优秀的人员素质,统一的指挥,同时自然因素也对希腊人有着明显的偏爱,如大大削弱了波斯舰队实力的两次风暴,战斗发生时帮助希腊人获得优势的大风,和狭窄逼仄的战场环境。而影响了整个希波战争结果的政治制度因素,则对本次海战影响不大。总之,萨拉米斯海战希腊人战胜波斯人,是一系列偶然和必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萨福(约公元前625-前568)这位处于欧洲抒情诗源头的杰出女诗人,她的作品即保留了古希腊民歌通俗、自然、生活化、大众性的特点,又在诗的内容和技巧上具有大的拓展和发现.她以炽热的情怀、超群的智慧、机警的捕捉力和新颖的抒写视角使抒情诗艺术得以升华,完成了古希腊诗歌从写"神"到写"人"的历史性飞跃.萨福的诗作感情深挚、思维敏感、描写细腻柔婉,她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在诗的世界里为世人开辟了一块清新颖异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13.
均势和孤立主义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一贯立场,但二战的后果使这一传统政策在战后初期发生了转变。英国不但企图拉住欧洲,缔造“世界第三力量”,而且第一次在和平时期主动与欧洲国家结盟。这是英国欧洲外交在观念和实践上的真正变化。这种变化所引起的政策调整促成了“三环”外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龟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波斯的织锦、银盘、金银币等工艺品,以及波斯的信仰和习俗,都曾在这里汇集。龟兹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构图、装饰纹样、器皿造型、乐器形制及祆教题材,包含着典型的波斯艺术元素。追溯波斯艺术元素传入龟兹的历史、路线、方式及中介,可以还原波斯与龟兹文化交流的历史,明确图像移植背后的历史成因,探寻波斯艺术对佛教文化的构建作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繁盛和传承,都必然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是面对多元文化时应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以语言基因观与语言模因观为基础对外语教学的本质进行了理论阐释:以语言基因观为经线,探讨外语教学背后所蕴藏的认知机制;以语言模因观为纬线,探讨外语教学是如何以模因形式进行复制与传播的功能机制。认为成功的外语教学是在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两个层面之间获取最佳的平衡点或融合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引人瞩目的现象。它源自传统"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透析大国兴衰历史所做的选择,也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它的政策意义在于可以引导中国外交突出周边,推动区域化,注重与欧洲合作,有助于外交政策的平衡;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有利于维持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它的实现须借助于国际社会的理解、协作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大国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其内涵展示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新时期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