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崇见 《考试周刊》2011,(64):24-27
《九三年》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尝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来解读雨果在小说中通过人物行为所寄托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复活》是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无论是在主题提炼、人物设置与刻画手法,乃至为消除社会弊病所开设的济世药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将小说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对象的变化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通过对小说的艺术技巧间接内心独白和多视角叙述的分析,探讨伍尔夫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内在真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青睐。文章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表现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红字》这部小说中扭曲的现实和内心的真实、类型化的人物、象征的手法和寓言式的故事等表现主义特征,发掘了这部作品中的现代性,开拓了《红字》研究的新疆域,同时证实了文学思潮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其代表作《只争朝夕》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文本集作者的对话立场、人物的未完成性和主动性及读者的参与性等特点于一体,让小说的意义总是处于未完结而不断丰富、未确定而不断充实的状态之中,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3,(1):F0002-F0002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故事围绕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美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三个人物展开,艺术地再现了法国400多年前的真实历史,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压迫以及人民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传统民间叙事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家之一,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他的小说表现出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和艺术手法的密切联系。本文从通过事件表现人物、通过行为刻画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彰显老舍小说艺术创作的传统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 ,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 ,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这几个方面。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 ,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 ,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示 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红梅 《教师》2010,(6):120-121
美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写过很多巨著,其作品以幽默著称。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作者的幽默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0.
美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写过很多巨著,其作品以幽默著称.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作者的幽默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1.
论雨果小说的心理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果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杰出,却长期被人忽视。他的心理描写分为两个阶段:《悲惨世界》以大段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内心斗争、思想转变和性格特征,《笑面人》刻画了人物的变态心理和妒忌心,《九三年》剖析了主要人物的思想斗争。雨果的心理描写长短结合,有时以思想分析来展现,有时以话语和行动来显示,手法丰富而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雨果孕育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崭新的小说。1931年《巴黎圣母院》的问世使作家夙愿得偿。这部长篇小说以伟大和真实统一的艺术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作家的美学理想。探讨这一风格的具体表现和内部联系,对进一步理解浪漫主义流派和创作方法,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体,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作家。在欧洲浪漫主义艺苑里,雨果的小说格局非凡,色彩鲜艳,独树一帜,达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他的小说鲜明地贯穿着人道主义的激情,以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法则,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一幅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相似文献   

15.
罗伟章的中篇新作《我们的路》最早发表在《长城》2005年第3期.发表后被多家杂志转载.好评如潮。冯敏在《小说选刊》2006年第1期中认为:罗伟章在小说中反映的农村.恰恰是当下真实的农村.至少是西部地区真实的农村;而罗伟章笔下的农民.并不是被充分意义化和类型化的农民,而是有血有肉有着真实情感的现实中人。冯敏还指出这么一种感觉:在罗伟章的小说中看不到作家的优越感,而是感觉到作家胸膛贴近大地时所散发的体温。应该说,冯敏的评价和感受是准确的。用底层叙事来关注民生苦难.用自己的真诚来写出时代的真实,并通过这种真实的展示来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并唤醒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相似文献   

16.
《钟》是英国当代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的一部力作。以“钟”为统领的意象性构造,使作品具备了“诗性”韵味与感染力。意象手法的成功运用,不仅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与想象空间,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大尉的女儿》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普希金蜚声世界文坛的散文杰作。作品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通过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约夫和大尉女儿玛丽娅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下半叶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作家采用独特的家庭纪事的艺术形式,以格里尼约夫和玛丽娅的恋爱为情节线索,巧妙地把这对青年的恋爱故事和普加乔夫起义连结起来,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同虚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好的统一,被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之为“普希金散文创作的顶峰”。  相似文献   

19.
在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命运起伏和悲惨结局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爱斯梅拉达一直处于救与得救的关系中,因而她也一直生活在幸与不幸的命运之中。这种幸与不幸的命运纠缠与宗教密切关联,她最终被送上绞刑架的悲惨结局,其原因都直接指向了小说中宗教的代表人物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最终的毁灭,也体现了作家对宗教教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小说中,贝娄摒弃了对人物外在行为和动作的细致刻画,而把笔触深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使得这部小说虽然情节平淡,但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却细腻而真实地展现出来.在小说中,贝娄运用了主观视角、书信体、自由联想和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其心理小说的写作特色,表现了他的心理现实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