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我的编辑生涯是从《中学生》杂志开始的。抗战胜利后,我刚进杂志社,主持编辑工作的傅彬然先生就谆谆教导我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读者,想到杂志是办给中学生看的,发表的文章要符合中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三句话讲的都是读者对象。我当时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上中学时,我就爱看《中学生》杂志,自信对中学生读者还是有所了解的。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才逐渐体会傅先生这几句话中的深意。任何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杂  相似文献   

2.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3.
叶至善在一篇回忆父亲叶圣陶的文章中说:“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叶圣陶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从1923年春进商务印书馆算起,直至1988年春逝世,叶圣陶在编辑出版这块土地上足足干了65年。在长长的编辑出版岁月中,叶圣陶满怀着对编辑出版事业的深挚热爱,编辑出版过《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几十种刊物和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杂志已经出到二百期了,二百是一个相当大的整数,因此本杂志编辑部同人就觉得在这一期上有写一点纪念文字的必要,并且大家拟定题目,分别担任写作。派给我的题目是“《中学生》是怎样创刊的?”要说《中学生》的创刊情形,就不得不先来谈谈《中学生》的前身《新女性》杂志。原来当开明书店于民国十五年创立的时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杂志创刊在一九三○年,那时我是个初中三年级学生。我对《中学生》的印象很深。它创刊时,我就是它的读者。五十多年前它的创刊号封面,我还记得。我很早就在《中学生》上投稿。那时《中学生》上有《读者之页》的栏目,我在那个栏目里投过稿,写的什么题目,用的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中学生》是我的老师。我从《中学生》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有文化的知识,又有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周奇 《出版史料》2006,(4):61-65,66-70
1981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交给我一项任务:主持创办《青年文摘》杂志。到1985年11月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我主编《青年文摘》杂志整整四年。这四年,是我在“中青”三十年编辑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四年。“中青”决定创办《青年文摘》,还是1980年的事。那年夏天,时任副总编辑的阙道隆率组到天津调查研究,在青年座谈会上,青年们都希望青年出版社创办一种综合性文摘刊物,把报刊上的好文章集中起来介绍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用很少的时间,阅读更多的好文章。调查组带着青年们的建议回到出版社。出版社党组听了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创…  相似文献   

7.
我是解放军报第四期函授学员,自1992年参加函授学习以来,认真阅读每期的《军事记者》(原《新闻与成才》)杂志,以杂志为老师,以杂志为教材,结合工作搞报道,坚持10年不间断,先后在《中国国防报》、《山西日报》等中央报刊刊登稿件和新闻图片168篇(幅),连续8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今年还荣立了三等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事记者》这位无声老师的辅导,没有那一位位未曾谋面的编辑记者的谆谆教诲,没有身边领导和战友们的热心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去年12月21日,我有机会参加在北京人…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捎来特别的鼓励编辑同志:不久前,我意外地收到一份四川省的《新闻界》杂志,我并没有订阅,怎么回事呢?按图索骥,一个电话追问到《新闻界》编辑部,回答说:“涪陵日报社为部分通讯员订的。”写新闻两年多来,我偶有“豆腐干”贴在“报屁股”;虽涉足过消息...  相似文献   

9.
《青年科学》杂志的“创新与创造”栏目正式创办于2001年2月。时过3年多,如今它已成为《青年科学》杂志的优秀栏目之一,在全国青少年读者中,特别是在中学校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2004年6月止,本栏已收到“金点子”稿件——创新发明设计方案400多个,读者来信1000多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一、栏目的创意2000年7月,《青年科学》杂志社为了加强与青少年读者的交流和联系,进一步在中学校园里扩大杂志的影响,在辽宁省的海滨城市大连举办了“沈阳市首届中学生科普夏令营”活动。作为这次活动的负责人,我全程策划并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由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唐彪主讲的“中学生创新与发明创造方法”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过程中,来自各中学的夏令营营员们对唐老师所讲的每一个小发明都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他们个个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讲座现场异常气氛活跃,笑声不断。如此热烈的场面,使我很受启发,我立刻意识到如果在杂志上创办这样一个栏目,让那些喜欢发明创造的青少年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为那些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是《新闻通讯》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新闻通讯》这本小册子可说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接到它,总是放弃了其它的书籍先认真地看它。每当我接到它,总是放弃了其它的书籍先认真地看它。我订阅《新  相似文献   

11.
写这样的文章是需要极大极大勇气的。我参加工作刚刚两年多,做编辑也不过一年多一点时间,能总结出什么心得体会?别人会不会说孙卫卫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可我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喜欢我的工作,我也不止一次地“陶醉”: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编辑记者更好。那就鼓起勇气卖一回瓜吧,只是争取卖好点,让您不过多厌烦。上小学时和同学办手抄报、黑板报;上初中时自任文学社油印刊物的主编,当时的省作协主席胡采等还为我们刊物题词;上高中后经常为一中学生杂志撰稿,是它的第一个特约中学生编辑;在大学里又是一中学生杂志的特约编辑,编写和主编了3本  相似文献   

12.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13.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4年内部出版的《编辑学与编辑业务》一书中,收有龙世辉的两篇讲演录即《关于文学编辑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文学编辑的基本素质》。文末的“作者介绍”中说:“龙世辉,男,59岁,湖南省武冈县人。1952年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出版过《林海雪原》、《三家巷》、《清江壮歌》、《前驱》、《代价》、《将军吟》、《芙蓉镇》等长篇小说。”初读此书是在1987年,我正在攻读编辑学硕士学位。第一次的神交就令我倾倒,龙世辉的编辑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17.
去年九月,我应聘担任了由南昌市工交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求索》杂志责任编辑。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扶”我当上了编辑的《新闻知识》——这位不见面的老师。我和《新闻知识》攀上“良缘”,是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开始的。打这以后,我一直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运用。如今,快近九个月了,《新闻知识》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编辑之“果”令人喜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编辑老师: 你们好! 我是一名热爱新闻事业的中学生,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新闻爱好者》这本杂志。从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可到了1999年,由于学习紧张,不得不暂时与它分别。 现在,我们校组织了文学社并出版了自己的报纸,而且拥有一批学生记者,可这些记者均是初次接触新闻,连最基本的新闻写作常识都不懂,造成报纸版面新闻短缺,记者们都很苦恼,跑来问我:“向东,你怎么写起新闻得心应手呢,有什么学习的好资料拿出来大家一起看嘛!”我就把自己心仪的97、%等各期给他们看,谁料,着迷的他们并不满足于这…  相似文献   

19.
一所新闻学院发来约稿通知,要我写一点自己“最出色的编辑活动”,以供正在编写的《编辑耕耘录》一书选用。尽管日常工作已经很忙,可我还是应承下来了。不是为别的,只冲着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为编辑正名”。来函中说,新闻编辑们的艰辛劳动“很少为人们  相似文献   

20.
郑遨 《现代出版》2000,(1):37-37
我从事编辑工作15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少多音义古字的繁简转换,确实是很为棘手的问题,不揣冒昧特写下此文,仅供同行们参考。 书刊编辑,尤其是古代文史、语言、医药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技术处理时,都会碰到如何将繁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简化字问题。 这工作看似简单,拿简化汉字总表一查不就出来了么,何须多说?其实不然。 古时字少,常一个字(同一形体)当几个字用(多义)。就以“厭”字为例,据《说文》,它的本义为“压”,“厭”字《说文》释义为“笮也”,段玉裁注:“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厭,乃古今字之殊。”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