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长的苦恼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回应更多的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这不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  相似文献   

2.
纪史 《教育与职业》2003,(16):50-5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又是教育子女的主要场所之一。眼下,家长们对独生子女情有独钟,为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愿而对家庭教育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因而,家长们有的对孩子“严”格管理,有的宠爱有加,有的则因为家庭矛盾,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他们只知道关心孩子的智育,不关心孩子品德等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至使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关心”之下,反而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关心家庭,不懂得关心祖国。他们只知道要好的吃、好的穿、好的玩、花大钱……还有些孩子在“放任自流”中逐步滋生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思想,甚至走上违法犯…  相似文献   

3.
育尔 《现代家教》2000,(6):18-18
高考将近,可以说,每一位考生的家长都在关心着孩子即将参加的考试,关心着他们的前途。但是,如果关心的方法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一定要正确关心考生。首先,不要一味地给孩子增加压力。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大学?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加压并不见得有好效果。所以,家长应理智地对  相似文献   

4.
“家长签字”现象在我国小学、中学教育阶段较为普遍。特别是小学低段,许多班主任、老师都要求家长在家庭作业、通知书等上面签署意见或建议。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多年,认为“家长签字”有以下好处:第一,通过“家长签字”,孩子可以感受父母的关心,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希望,加深与父母的感情,有利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父母的这种关心,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德育》2020,(2):78-78
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课题组联手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出炉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因学习成绩产生的焦虑情绪在家长中明显下降,焦点集中在亲子沟通、互动、相处方面,约50%的中学生不再或极少与父母沟通,父母打骂孩子的数量明显提高。45%的孩子表示,当自己问一些问题时,家长不会乐于回答;48%的孩子表示,不觉得和父母在一起相处是快乐时光;73%的孩子认为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最接近保姆或教官;88%的家长坦言,与孩子交流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6.
最近,论坛上一篇中学生作文引出了"咆哮爸"这个概念。孩子在文章中写道:"父亲爱咆哮,母亲爱尖叫,他们总是不断对我发动进攻,目的只有一个:让我学习。"而不少家长跟帖表示:这是时下十分流行的"咆哮"式教育,甚至还有家长组成"咆哮爸"联盟,因为他们信奉教子原则: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长,咆哮是一种严格的爱。在我们周围,经常能看见咆哮的父母:孩子不做作业,父母严令"还不赶快回房间";孩子不愿意上补习班,家长便说"这事  相似文献   

7.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值越高,自己内心的担心紧张程度也就越大。其实,家长也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应该唠叨,但有时却无法控止住自己,总想把自己的家长权威表现出来,不管正确与否,不管场合是否恰当,也不想孩子的感受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对此,提几条建议,以期给家长们一点启示。一、信任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适应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终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切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时多和孩子交淡,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琢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好奇好问的,他们经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家长感到很不耐烦,敷衍了事;有的家长则很有“耐心”地回答他们,从头到尾反复地讲,唯恐孩子有什么不明白之处。其实,这两类家长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当孩子由小学升入初中,由儿童变成少年,许多家长惊奇地发现,孩子已不再是“乖宝宝”:他们把父母的忠言当啰唆,把父母的关心叫“独裁”,他们不愿与父母交流,固执地将父母挡在“小天地”的门外。  相似文献   

10.
浅议家长怎样与孩子友好相处黄智华薛芳孩子经过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后,渐渐由家庭走入社会时,便对一切充满好奇,随时都有可能问“为什么”。这时,父母如果仍停留在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上,那就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了,父母要注意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随着孩子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不是万能的,首先,人机对话代替不了师生对话,也代替不了亲子关系,所以,老师和家长应更细心地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他们多一点关切;其次,网上有很多消极的东西,老师和家长应督促孩子远离网络垃圾,教会孩子自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中学生朋友必须把握好如下几点:l.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要轻易把自己及家庭中的真实信息在网上告诉别人。2.如果要与网友见面,必须在父母的同意和护送下,或与可信任的同学、朋友,或长辈结伴而行。3.不要时常进同一个聊天室。在聊天室中,如果发现有人发表不正确的言论,应立刻离开,…  相似文献   

12.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中学二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家长,与他们做过无数次的交谈,此处有几点体会供家长们参考:一、提高修养,学会为人父母通过这些年的学生思想工作,深感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因为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一个品行不端的父亲不可能教出品德高尚的儿子;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母亲,其孩子的心智也不会健全。有些家长满口污言秽语,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难怪孩子“看不起”他们。有些父亲在外鬼混,很少回家,夫妻长期不和,对孩子关心甚少。孩子在这种家庭冷漠的气氛中感到压抑,没有温暖,缺乏…  相似文献   

14.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更多的回应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  相似文献   

15.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与父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家长行动的指南。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父亲和母亲两者在子女的教育中“争权夺势”;父亲或母亲一方淡出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方来教育孩子等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农村家庭中,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饮食、身体、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下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迈好中学第一步孩子要跨进中学的校门,成为一名中学生了,如何帮助孩子迈好中学的第一步,成为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例如:上学距离远了,有的同学准备骑车上学,那就要选购自行车,训练骑车技术,甚至还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认认路...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分享,有同情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父母身体不舒服或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很少主动表示对他们的关心。究竟是孩子们心中缺失爱,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关爱的氛围中,不少孩子往往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关怀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知道接受却不懂付出,不合群、自私、不关心他人等不良品格逐渐显现出来。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主人,学会共同生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前不久进行的一次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知道孩子对您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吗?”面对这样直接的提问,不少家长显得无所适从,50%的家长表示“一下子说不清楚”,26%的家长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有24%的家长表示知道。随后我们又对孩子们(其中小学生80人,中学生100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究竟有何不满意呢?  相似文献   

20.
玛雅  文清 《家长》2006,(Z1)
采访地点:天津某中学门口;河南省安阳市某中学校内。采访对象以及方式:在学校门口随机采访六名中学生;借家长会机会在学校内随机采访六位家长。采访时间:2005年11月底(记者:向孩子提出的问题是“父母给你买了多少教辅书”,向家长提出的问题是“您为孩子买了多少教辅书,您认为该怎么为孩子选择教辅书”。)孩子们说孩子A:我父母倒是没给我买多少教辅书,不过他们从来不限制我去买教辅书。他们总和我说,只要我觉得这书有用,就可以买下来。他们还开玩笑说:宁可错买一千,不可放过一本。孩子B:我妈特别喜欢给我买课外辅导书。每到周末休息,她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