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星尘捕手     
我们都知道SETI@home(在家寻找外星文明)计划,作为一项分布式计算项目,它成功地将数以百万计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中有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搜寻地外智慧生命。如今,一个新的科学探险计划又出现在业余天文爱好者面前,那就是“星尘计划”中的Stardust@home(在家寻找星尘)分布式项目,寻找微小的星际尘埃。这些来自遥远星辰的微粒是第一次从太空带回地球,也许你有机会帮助发现它们!捕捉星尘“星尘”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宇航局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本的太空探索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索彗星的项目。美国“星尘”号飞船…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15日,美国的“星尘”号飞船按计划释放出回收舱,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回收舱降落地面。找到那些得来不易的太空尘埃后,“星尘”项目的研究分析部分才刚刚开始。美国宇航局称,将有100名专业研究人员和上千业余天文爱好者参与彗星尘埃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而完整的分析可能耗  相似文献   

3.
以蓟看圣斗士,总觉得冰河的“钻石星尘拳”不可思议,他哪来那么多钻石?其实,宇宙中确实存在着“钻石星尘”,只不过因为其颗粒太小,无法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钻石相比,在生活中没什么价值。不过它的生成对科学家们还是有重要意义的。陨石里发现钻石在形形色色的陨石种类中,被视为最具有原始性质的是碳质球粒陨石。科学家们在若干  相似文献   

4.
撞击月球     
腾月 《知识窗》2007,(1):50-51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美国人好像是撞上了瘾,撞击彗星成功之后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与撞击慧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做准备。  相似文献   

5.
德国不来梅科学家与一国际科学研究小组在对彗星物质进行实验时意外发现,彗星物质中存在着氨基酸。为此,不来梅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可能缘于彗星。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实验中,德国、法国和荷兰科学家对46亿年前太阳系巨大尘埃团形成的化学过程进行了模拟,他们在一真空容器里用简单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氨及甲醇蒸发极度冷却的铝锭,并用紫外线对其进行辐射。在对表面冰层加热时,科学家发现了16种不同的氨基酸,有几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此同时,美国NASA研究小组也获得同样结果,但他们只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07,(4):11-11
星尘号首次从彗星Comet 81P/Wild 2上带回地球的样品给了人们一个意外。研究人员发现带回来的不是期待的星际太空材料,而是有极为不同来源的矿物质的混合物。这些材料是在太阳系的内部与外部的热与冷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本期星尘号任务的专题部分,Don Brownlee和同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丰富的硅酸盐颗粒是似乎在太阳星云内部区域形成的高温矿物质。这些颗粒在彗星上的出现表明太阳系表现出“巨大尺度上的混合”。这些发现将影响彗星发源和形成行星的碎石盘的化学的模型。另一个意外是,在星尘号带回来地球的1000个颗粒中只有一个含有靠近太阳的高温区域形成的、具有与陨石的同位素比类似的矿物。研究人员曾预测这类颗粒占彗星灰的大多部分。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05,(8):28-28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宇航局已接收到了撞击器在相撞后传回的第一张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闪光。项目科学家彼德·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  相似文献   

8.
在形形色色的陨石中,碳质球粒陨石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种类。从1987年起,科学家在太空陨石中发现了许多钻石结晶体。当然,只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微小的颗粒,它们一般直径是1~10纳米,平均只有3纳米左右(1纳米只不过是十亿分之一米)。科学家因此称这些天然钻石为“纳米钻石”。这些钻石颗粒太小,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无法与人们作为装饰品而佩戴的钻石相比。不过,科学家却对这些钻石的生成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撞击彗星成功之后的美国人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而欧洲人于今年9月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做准备。欧洲被迫撞击月球欧洲人撞击月球采用的是“智慧1号”(SMART-1)探测器。其实,欧洲人撞击月球在计划之外,不像美国人那样有计划有步骤,因此其影响和意义也逊于美国人。“智慧1号”的…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10,(6):7-7
据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网站报道,法国与意大利科学家在南极内陆冰盖冰穹C地区发现了外星微粒,这些保存完好、由含有有机物质的矿物质组成的外星微粒可能来自于外太空的彗星。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中部雪原发现彗星尘埃,相关样品和检测报告已经得到法国核子与质子光谱仪研究中心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去年3月,Hyakutake彗星飞过了近地点.令天文学家太吃一惊的是,它引出了强烈的X射线.现在,两位英国科学家推断,这种辐射来自太阳,它在彗星表面释放的有机物质微粒作用下发生了偏转.从而射向地球。  相似文献   

12.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大西洋上撞上冰山沉没,导致1523人遇难。然而,据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泰坦尼克号”之所以在两小时后就发生沉没,跟船上使用的一些不合格铆钉有关。据悉,美国科学家福克博士通过检查从泰坦尼克号残骸上取出的48根崩口铆钉后发现,这些熟铁制成的铆钉中含有9%的矿渣,这是一种玻璃状物质,可以削弱金属的性能。合格的铆钉中只有2%的矿渣含量。  相似文献   

13.
2009年8月17日,科学家宣布首次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发现了组成蛋白质最基本的物质——氨基酸,从而为地球生命源自太空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也是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太空探索上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彗星“轰炸”地球时产生的冲击波可能有助于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为生命的诞生搭建了舞台。宇宙中流窜的彗星、巨型冰封雪球以及尘埃,是目前已知的能携带有机化学物质和水分的天体,它们为早期地球带来了生命诞生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然而,在数十亿年前的地球,还是个贫瘠、荒凉的星球,是什么机制导致了第一个生命的诞生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发明,但我们的眼睛最关注的只是那些给人类的认识与创造能力将带来革命性改变的伟大发现。在2004年1月28号,有一位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告了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创造出世界上一种全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对一个基本理论的挑战,是彻底实现量子世界宏观化的前夜。她就是——德博拉·吉恩,一位年仅34岁的美国女科学家,因为领导她的研究小组在1999年创造出一种新的量子气体物质——简并费米气体,在2003年获得了被全世界科学家通常认为只有天才才能获得的“麦克阿瑟奖金”。这个奖金选择获奖者具有三个苛刻的条件:超乎异常…  相似文献   

16.
张路 《百科知识》2007,(10S):7-8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关心着除地球以外是否还有外星生命。2001年2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科学家们发现了在火星上可能存在原始微生物的新的有力证据。航天局在一份声明中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一块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进行了检测,在石内发现了呈长链状排列的磁晶体,这样的排列形状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会形成。  相似文献   

17.
台文 《知识窗》2008,(11):56-5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名华裔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铅笔石墨中一种叫做石墨烯的二维碳原子晶体,竟然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100倍。这种物质不仅可以用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还为“太空电梯”超韧缆线的制造打开了一扇“阿里巴巴”之门,  相似文献   

18.
历经7年的太空跋涉,美国宇航局(NASA)的“星尘号”彗星探测器终于取得“真经”要回家了。据美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星尘号”将于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沙漠内降落。届时,来自彗星的第一手样本将有助于科学家揭开太阳系的起源之谜。  相似文献   

19.
《世界发明》2003,26(8):15-15
最近美国BNL实验室的科学家在一个学术报告会上(2003年6月18日)宣布,在该实验室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进行的最新实验结果表明,在金原子核与金原子核对撞中已创造了不寻常的高温高密度条件,非常接近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生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曾存在于大爆炸后的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纽约时报也以“科学家们报告从未见过的最热最密的物质”为题,对这一研究结果做了报导。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I0005-I0006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彗星C/2013A1以一个令人不安的轨道正向地球轨道内侧运行,这一次威胁太阳系行星的并不是恐怖的“宇宙十字架”,而是可能发生的撞击火星事件。根据初步的模型判断,该彗星将在2014年10月19日近距离飞掠火星,最近点离火星表面仅10.1万公里,但这个数字并非准确值,C/2013A1彗星的轨道还处于观测计算中,仍然存在撞击火星的可能。科学家估计彗星可能源于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这里被认为包含了数十亿数量级以上的小型天体,是原始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一个“弃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