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观照了大众传媒在南非足球世界杯报道中,如何想象性地构建了"意识形态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以及"战争共同体",揭示了当代中国传媒和国人多元复杂的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9):14-25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黛 《中国编辑》2022,(2):82-85,91
民族题材电视剧扮演着构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在形塑民族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想象和建构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影响力的逐渐攀升,民族题材电视剧无论在内容创作还是传播技术方面都不应再拘泥于老生常谈的传统叙事模式和单一的传播技术手段.本文基于改革开放至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题材电视剧中...  相似文献   

6.
刘瑜  孙晓雷 《新闻世界》2011,(7):158-159
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探究印刷语言与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大众传媒以其印刷语言持续作用于国民意识以及国家的具体想象,使国民把自己与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近代国民"想象的共同体",形成近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7.
沙垚 《新闻大学》2012,(1):35-39,93
媒介和乡村变迁是什么关系,是一个值得传播学者关注的命题。本文尝试着从乡村共同体想象的角度去分析作为乡村传统媒介的皮影戏与农村社会结构、秩序、观念等的关系,以及当电视进入乡村之后发生的变化,进而说明两者对于乡村社会的不同作用力。乡村共同体的想象是如何被媒介建构出来的,又是如何依靠媒介维系其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49年至1966年十七年间纪录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有关媒介与想象的共同体建构的理论为研究框架,试图展现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为新中国提供了展开民族国家想象的影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国家"是一个具备多重镜像的形象,而文学则一直是此形象的其中一种最重要的想象方式。对1937—1949年的香港"南来作家"群体来说,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成为了他们在战时进行写作、思考时无法规避的最大主题。在战争年代,作家个人生存记忆与时代相重合,个体的诉说因转化为对民族、国家的书写而获得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侯桂新的《文坛  相似文献   

10.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互联网等技术平台的网络传播,以其结构性变化,为以往印刷科技主导的"想象的共同体"赋予了新的特性。本研究试图探究,从传统"想象的共同体"到互联网媒介中的"共同体",人们进行"共同体"归属感等的身份建构过程与机制。进而为建构公共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如今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能指",不仅传递着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所指",而且使这些文化在不同的地域被接收和解释后得到了更有效的交流和传播。本论文选择由李小龙主创的功夫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传达出的民族想象。  相似文献   

13.
延续叙事论(narrotology)与建构论(constructionism)的观点,本文旨在探讨想象是否在解读、撰述真实新闻故事时担负某些角色?其在不同时机与环节之新闻叙事功能与作用为何?本文从过去传播领域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想象议题藉以辨识其在新闻叙事可能具有之特征,试图厘清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如何在思维运作,进而说明其在新闻采访与编写过程的可能作用。本文认为,想象既是先天具备的思维能力亦是除了记忆、情感外的特定思维类型。本文因而关切记者如何使用内在方法或思维策略来找线并撰写其采访所得,想象又如何与记忆、联想、意象等其他思维共同推动记者所规划并完成再现真实之转译工作。本文强调,新闻叙事包含了意识与想象相互运作之情境作用,而这个情境应属人们内在思维的建构,更是脑海中思维写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14.
李婧 《新闻世界》2009,(7):177-178
中央电视台举办了2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观众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它除了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提供狂欢之外,还是一种重现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全新的方式。春晚是一场合谋,参加这场合谋的是时间、晚会的各个版块以及晚会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它唤起了观众的民族记忆,构建了民族这个想象共同体。这场合谋是完美的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陈薇 《国际新闻界》2020,(1):136-153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想象国家的理论脉络出发,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海外撤侨行动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话语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建构主义范式与原生主义范式共同作用于国家想象的生成与可见,从而"标识"国家。由此,撤侨话语成为一种展现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的权力书写,通过英雄原型叙事、建构集体记忆的话语互文、塑造"家国一体"的概念隐喻以及话语互动,实现国家情感的表达与国家认同的凝聚。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统一性的政治前提和民族情感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文化传播,首先是挖掘整理中华文化资源,做好符号话语储备工作;其次是深入叙事逻辑,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体系;最后是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多模态表现手法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梦青 《新闻世界》2013,(11):116-118
本文从想象互动的功能入手,分析对比了想象互动和微博互动二者之间的关联。想象互动和微博互动在当下社交中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峙  邱子沫 《传媒》2023,(23):47-50
作为电影重要类型的科幻电影,拥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需要从“本土”走向“国际”。本文回顾了基于“本土想象”的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分析了中国科幻电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作探索;提出了中国科幻电影要立足国际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去”,在国际传播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