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红树林生境之间的关系,2006年4、7、10月和2007年1月月底分别对集美风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6—2007年于集美凤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分别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5种和68种.凤林和山后亭红树林区4个季度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575.1和1625.6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60和50.59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栖息密度、年平均生物量方面凤林红树林区均高于山后亭.大型底柄动物群落组成、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的差异主要与两片红树林区的沉积物粒径和有机质含量有关.集美凤林红树林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底质粒径较细,为机会种沼蚓(Limnodriloidessp.)提供了合适的栖息环境;而翔安山后亭红树林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低、底质粒径较粗,更适合甲壳类穴居和潜居.  相似文献   

2.
于2007和2008年选择广州南沙十九涌海桑、芦苇和海雀椑三种植物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四个季度定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芦苇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6种,密度2 236 ind.m-2,生物量6.61 g.m-2;海雀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22种,密度1 298 ind.m-2,生物量7.71 g.m-2;海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1种,密度429 ind.m-2,生物量3.73 g.m-2.结果表明:海雀椑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最高,海桑区最低,与海雀椑区及芦苇区差异较大.海雀椑生境四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优势种较明显不同,冬季为小头虫和沼蚓,春季为中华蜾赢蜚,夏季为莫顿长尾虾,秋季为疣吻沙蚕.三种植物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密度显著差异的原因与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及植物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