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书院之志,隶属于四川大学《儒藏》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之“史部·学校史志”。该文所提要的八种书院志《岳阳慎修书院志》、《石鼓书院志》、《国朝石鼓志》、《长沙府岳麓志》、《长沙岳麓书院续志》、《问津书院志》、《紫阳书院志略》、《东坡书院志略》,七种属于两湖地区,一种属于江苏。八志所提要的内容,包括版本信息、作者简介、书院概况、内容介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山司志》是迄今全国遗留下来的最完整的一部土司志代表作,也是广西现存唯一一部司所志善本。该书内容宏富,史料翔实,是研究白山土巡检司乃至中国土巡检司统治的一部珍稀历史文献,史料价值甚高。迄今学界对《白山司志》之专门整理与研究成果甚稀,此与该志之价值及地位极不相称。对《白山司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将《白山司志》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颇为丰富,京房"六十律"与汉<易>"卦气说"象数模式的密切关联性,正是从<后汉书·律志>相关记载中得以显示的.本文对<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作出具体的分析评说,并论述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5.
《昌黎方言志》是在五六十年代方言普查工作期间发表的一篇高质量的方言调查报告。文章简要介绍了《昌黎方言志》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在方言研究方法和方言记录描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书院志是以记载书院发展的历史、讲学情况及其管理办法等为主的历史典籍,是一种专志,具有贴近时代、内容丰富、最能真实反映书院的历史状况等特点。文章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历代书院志》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等所作的简要分析,并纠正一些模糊不清的或错误的说法;第二部分分析书院志的基本格式,并对书院志的名称、总数及存佚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三部分阐述书院志的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大家对书院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白山司志》是全国遗留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志代表作,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今仅存的一部司所志善本,是研究白山土巡检司统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土巡检司统治极具重要参佐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对《白山司志》的主要内容、编修背景及其版本收藏状况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古文献的保存与传布,亦可为学者从事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扩大资料来源,还可为文献学者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必要的门径与章法。  相似文献   

8.
晚清湖南名士王闿运曾纂《东安县志》,当今学者多认为其书已遭毁版或者佚失.论文通过考察现存《(光绪东安县志》版本、内容特征和相关文献,考证此志即王闿运所纂.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其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直接受到民间创作基础的制约,由此呈现出明显的民间文学的属性。文中对志怪小说的真实性、传奇性、情节的程式化及故事的艺术旨趣等问题,从民间创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未被研究者所普遍重视的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安庆府志在明代凡四次纂修,嘉靖间知府李逊所主修的《安庆府志》即是其中完整的一部。此志自明迄今公私书目虽有载录,然或因载录者之疏漏,或因承袭旧讹之不察,在载记其纂修与刊刻时间时颇多讹误;有关该志与正德志之间的承继关系及其对正德志所做诸多厘正完善之功亦语焉不详。对此进行考辨梳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15.
《孝经》是儒家思想家论述孝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述的是入世之孝,认为孝有差等,主张移孝于忠,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立身之道。《孝论》是佛家思想中关于孝最系统的的论述的著作之一,论述的是出世之孝,认为孝无差等,主张移孝于戒,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守身之道。  相似文献   

16.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孝德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孝养内容:对父母事之以礼,照顾、安顿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以诚养亲,做到身敬、辞逊、色顺,使父母心情愉悦,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珍惜生命、修身立业、结婚育子,做到身安、业安和家安,实现父母的心志希望。挖掘和弘扬传统孝德中的精神孝养对于老龄化时代到来之际,建设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孝经》中"庶人之孝"的概念内容、古代人践行"庶人之孝"的表现,以及遵行"庶人之孝"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近乎于宗教戒律的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对家长权利的迷信,是中日传统道德中的一个最根本的行为规范。但是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孝”的表现上却显出极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两国在“孝”的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中国人伦理学思想中的“忠孝两难全”,而日本人则是“忠孝一致”。  相似文献   

20.
道教孝道观是孝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其不仅是当前孝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道教孝道观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和文化支撑,对于反思现代人的孝道观念、提高现代社会道德教化实效性,具有历史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