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链》结构艺术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极度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处境的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的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能给世人深刻的启示,这一形象也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集中笔墨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向往、迷恋、追求浮华奢侈生活的人生遭遇,情节一波三折,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过,小说在描写玛蒂尔德落难时突然变得勇敢起来,这就让我们有点迷惑。通览《项链》全文,我们很难从玛蒂尔德身上找到性格突变的原因,那么她的性格突变是不是作家的一个败笔呢?  相似文献   

4.
“什么?!”玛蒂尔德顿时大惊失色。佛来思节夫人充满同情地望着这个苦命人,无奈地点点头:“要不这样,亲爱的,我把项链还给你,或者把差价补给你……”她没再说下去,因为玛蒂尔德不在听。她只是茫然地望着她,怔怔地不出一语。……路瓦栽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嗨,这可真好,债都还清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儿。”玛蒂尔德神思恍惚地坐着。路瓦栽坐在她的脚旁:“发生了什么事,亲爱的?”“假的,假的,那是假的……”路瓦栽大惑不解,摇着她的肩:“什么?什么是假的?”“项链!”玛蒂尔德终于迸出了哭声,“项链!十年,十年的辛苦全部白费了!哦,上帝啊,十年…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无疑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和沉重的叹息。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酸的感叹。然而随着阅读往纵向深入,我发现,玛蒂尔德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性.她近乎完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思想深刻、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而成为其精心杰作。阅读《项链》,不难看出奠泊桑写作的本意“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语见教参P314倒数第八行)可是作为该小说的读者和教者的我来说,经过多次的阅读和教学,掩卷沉思,越来越发觉作者在讽剌、鞭挞玛蒂尔德的同时,无意中却是歌颂了她。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莫泊桑不知道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吗熊木舟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这样一种传统观点:一方面承认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醉心奢华、追求虚荣的悲剧,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虚荣心,并说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虚荣心;一方面却说小说的作者“并未能指...  相似文献   

8.
王燕玲 《中小学电教》2008,(10):109-109
<正>莫泊桑的小说以情节的出人意料而著称于世。小说《项链》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在文坛也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人物有无现实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大致体现在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学巨匠莫泊桑的短篇代表作品《项链》,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认为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只是一个虚荣的追求享乐并因此而受到嘲笑和讽刺的人物形象。但是,通过对小说的仔细研读,我发现在作者的描写中,玛蒂尔德其实并不是一个只具有强烈虚荣心的性格单一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性格内涵的人物形象,在一个具有等式结构特点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而变化而丰富。  相似文献   

10.
高语第四册的《项链》是一篇传统篇目,却常教常新,有挖掘不尽的深厚意蕴,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每次教此文,课堂上关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必然性”的讨论都是轻松热烈的。因为文中有明确的铺垫、暗示,那就是舞会上玛蒂尔德忘乎所以“沉迷在欢乐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舞会结束时,为了不让“朴素的家常衣服”露出寒伧相,  相似文献   

11.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是教学这篇小说的核心所在。但是,多年来人们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女主人公的形象呢?笔者通过一节“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示范课,在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切磋中,对这个多层面、多元化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求享乐,她是虚荣的牺牲品在讨论中,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说道:玛蒂尔德不应该有挤进上流社会的梦想,是虚荣毁了她的一生。玛蒂尔德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嫁给的又是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这对她…  相似文献   

12.
曾春晖 《课外阅读》2011,(2):195-195
重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塑造了美丽动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丢了项链,因赔偿项链而品尝十年艰辛生活。不记得谁说过“女人,你的名字叫虚荣”,虚荣心,女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向往过高雅奢华的大资产阶级生活,希望在舞会上成为男人赞美的焦点,女人羡慕的妒点。当时,许多小资产阶级家庭都存放有虚荣的染缸,玛蒂尔德染上虚荣之色,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可玛蒂尔德因为偶然丢了项链,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品尝了穷苦人家的辛酸,不禁令人为其命运唏嘘。  相似文献   

13.
图片新闻     
6月18日上午“HRD2007国际钻饰设计大赛中国获奖作品发布会”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举行,比利时王储妃玛蒂尔德公主殿下率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发布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朱剑青 《甘肃教育》2001,(11):33-33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长期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短篇名作。课本和教参都把《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看作“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笔者却认为,经历坎坷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不但是一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可爱形象,而且在她身上还闪烁着人性的光华。玛蒂尔德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她没有陪嫁资产,没法子结识有钱的体面人物,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但是,她并不甘心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想出人头地,跻身于上流社会,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更梦想在华美的香气…  相似文献   

16.
那个春色十分的日子 ,我款步走进高二(1)班教室 ,将与学生共度两个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因此决定由此入手 ,通过分析情节 ,了解人物命运 ,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在简单的导入之后 ,我转身挥笔板书了五个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 ,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填上它们。接着我“指导”学生逐层研读 ,讨论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梦项链”部分 ,我提出两个问题 ,并要求学生寻读相关语句 ,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以及梦境萌发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8.
图片新闻     
6月18日上午“HRD2007国际钻饰设计大赛中国获奖作品发布会”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举行,比利时王储妃玛蒂尔德公主殿下率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发布活动。  相似文献   

19.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写的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小职员妻子——玛蒂尔德借了一串“珍贵”的项链去舞会上出风头,丢了项  相似文献   

20.
通常,我们读《项链》时,总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嘲笑因追慕荣华而陷入困境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其实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她,我们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优点。对这个人物,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同情,而不单单是讥讽。首先,让我们关注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配角人物: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这两个人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们是“促使玛蒂尔德最终走向悲剧深渊的关键角色,对玛蒂尔德整个悲剧命运的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刻画了生活环境,为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提供了活动的背景。路瓦栽先生也同样爱慕虚荣。晚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