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冯军  张友  宋俐 《新闻传播》2023,(9):23-25
央视公益广告作为精神文明的特殊载体,承载着文明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良好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在央视公益广告的传播下得到新的发展与延伸,优秀的传统文化借力央视权威媒体之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人们审美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央视公益广告在拓展文化视野、题材创新、激发受众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披荆斩棘、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2.
刘佳 《新闻知识》2012,(5):72-74
本研究探索在中央电视台近年来的形象宣传片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成为一种宣传的工具,将央视建构成一种品牌与力量的来源,也就是央视如何被等值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公益广告隶属非商业性广告,作为电视媒体广告多种广告形式之一,它与其他广告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社会公益事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未进入当代社会之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具有一定知识价值的系统,是央视公益广告作品的重要取材来源。本文从应用现状、问题分析、运用策略三个方面,通过大量观看央视公益广告作品并搜集相关文献考证,分析央视公益广告策划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现状。研究发现,当前央视广告策划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存在表现力不足、形式趋同化、缺乏创意、说教味过浓、忽视潜在受众几大问题。据此,当前央视公益广告急需着眼时代背景,思考创作新路径,积极创新和探索,找到央视公益广告策划的新生土壤。  相似文献   

4.
《一堂好课》是由央视综艺频道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青年人文化沉浸式节目,它打破传统空间,创新节目形态,为青年人营造了文化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并用多元化教学策略传播了文化热点,并从教师、班主任、课代表、学生四个角度精准角色定位,创新传播策略,凸显主流价值,为"清流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堂好课》是由央视综艺频道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青年人文化沉浸式节目,它打破传统空间,创新节目形态,为青年人营造了文化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并用多元化教学策略传播了文化热点,并从教师、班主任、课代表、学生四个角度精准角色定位,创新传播策略,凸显主流价值,为"清流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靳戈  翟舒超 《新闻战线》2022,(10):84-87
央视春晚是一场传播仪式,在当前的文艺市场竞争中必须提升文化承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处理传统与当代、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尝试,从许多方面阐释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显著提升了文化承载力,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7.
地方电视传媒作为各地区的主流媒体,对地方热点事件播报、社会舆论监督以及传统文化传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发展以及央视节目挤压的背景下,地方电视传媒需加强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的融合,打造特色传统文化节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就地方电视传媒发展策略做了阐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各大卫视相继跟进,视频网站积极布局,内容、题材、形态不断创新和多维拓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大众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其颇具意义的探索为公共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对近年来央视热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其在阅读推广内容、阅读推广形式、传播方式、阅读环境空间、价值效益延伸等方面带给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绮薇 《新闻世界》2023,(10):107-110
新世纪以来,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拍摄了多部有关广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和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的纪录片。央视纪录片选取能够充分展现广西地理、民族、文化特征的客观物象,完成了基于地域特色的广西形象视觉审美建构。它把边地人民及他们的生活作为叙事主体,运用平民化、故事化的叙事话语,注重挖掘和呈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央视纪录片所塑造的广西形象,是带着原生态诗意色彩的自然空间与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人文空间,以及现代人一直向往和寻找的精神原乡。  相似文献   

10.
曾虹 《声屏世界》2017,(5):20-22
2017年开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社会热点,点燃了人们内心对诗词的热情,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文之美,阐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启东 《东南传播》2018,(5):107-109
作为央视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博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很高的口碑与人气。《国家宝藏》将文物与综艺联系起来,融明星与情景剧、舞台剧及现代化的舞美设计于一体,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完美的凸显出来,让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电视舞台上大放异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既让观众学习了知识,也使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的认知,不仅服务了大众,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成功模式与经验,积极创办本土原创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自2014年2月11日起,《中国谜语大会》连续3天在中央电视台直播。据央视数据统计,在此期间总共吸引了2.8亿的电视观众,而直播期间参与节目实时互动的观众人数也高达206万。由此,依托传统习俗或文化热点,以观众同步互动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全新文化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成功登陆央视,并得到了观众和各主流媒体的肯定。作为一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原创节目,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从浅层的成语猜词游戏到深层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更在于其极具悬念的表现形式与大胆创新的节目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霞 《新闻知识》2012,(3):111-112
本文从新闻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新闻文化因素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中的体现以及在全英文编播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中国新闻文化的原因。文章对CCTV-9的英语新闻和美国VOANews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央视英语频道中的中国新闻文化因素和其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中国的英文电视新闻的中国新闻文化因素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央视《百家讲坛》可谓“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6.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制作的一档诗词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通过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形式重现经典并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该节目致力于用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体现诗词的文化内涵及人文价值。作为一档已经成功播出三季的优秀综艺节目的典范,其既包含艺术性、文化性又包含价值性、思想性。该节目在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在广告创意中不可或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汉语言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运用在公益广告中,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音乐独具民族特性,在公益广告中表达特殊情境下的情感,使公益广告更具"中国风";传统图像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元素,与语言、音乐相互支撑,达到有效的视觉共鸣,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本文以央视公益广告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益广告中的创意运用。  相似文献   

19.
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今年春节期间收视大热,说明真正优秀的节目从来都不会缺乏观众.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元素,是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电视节目,才能赢得市场和群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类型的考古纪录片蓬勃涌现,逐渐成为了我国进行文化传播、建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央视播出的《发掘记》,拓展了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也在视听层面和内容选择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从视听处理、融合探究、内容传播等方面,分析了《发掘记》所呈现的新艺术效果以及具有的文化意义,旨在探讨考古类纪录片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