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学实录 一、游戏,引出"角" 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还记得吗? 生:记得,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还有圆、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 师:老师这儿就带来了这些平面图形,不过,它们都藏在这个信封里,你能从中把圆给摸出来吗?  相似文献   

2.
如何融合生活学美术,让学生体会美就在身边,创造就在自己的双手呢?在《变化的线条》教学中,我做了些尝试。 [片断一] 课前准备:在各组课桌上摆放生活中的各种线材。 师:同学们,桌上有些什么呀? 生:有毛线、玻璃丝线、铅丝、绸带…… 师:请你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这些线给你什么感觉? (生用眼看、手摸,感受线条。) 生:毛线较粗,蓬松、柔软;铅丝较细,光滑、圆,有劲道……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线条,想不想跟老师去找一找?  相似文献   

3.
导入——渗透学法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生:不认识。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同学们看着我,屏住呼吸看着我。(生按要求做)师:看出什么来了吗?(生摇头)师:我可看出来了,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生疑惑)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师:对啊,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  相似文献   

4.
摇篮     
一、示范朗读,寓理于悟师:今天我们刚认识,梁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欢迎吗?如果我读得很棒,你们就热烈鼓掌;如果觉得老师读得不够好,就请举手,给我提意见,好吗?(师朗诵诗歌《轻轻地》。)师:我读得怎么样?生:老师读得很快。生:我们听不懂。师: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师再次朗读。)生:你读得很轻,我都听不见了。生:你读得很慢。生:你读得很小气,不大方。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我最后再读一遍,好吗?(师朗诵诗歌《轻轻地》。)生:老师读得有感情了。生:你的表情很好,动作也加出来了。生:老师,你读得很温柔。师:刚才,老师第一遍没读好,就读第二…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从弯的变成直的。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  相似文献   

6.
片断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带来的一段毛线放在桌面上,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生:(将毛线随意放在桌上)我的毛线是弯曲的。师:你能将它变直吗?  相似文献   

7.
第一步:巧提问,认识你我 师:初次见面,谁有办法让我们快速认识? 生:自我介绍. 师:是个好办法.怎么介绍既快又好呢? 生:大家写在纸上,老师您一看就知道了. 师:太耗时间了,需要写的时间,还需要看的时间. 生:我们问,您回答;然后您问我们,我们回答. 师:就听你的意见吧.我问大家两个问题,就能了解你们了.第一个问题——我们班谁胆子最大?  相似文献   

8.
一、启动(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后,老师没有宣布上课,却在讲桌前寻找什么。老师问学生:你们看到老师的笔了吗?)师:谁注意到刚才老师怎么了?生:你是在找笔。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你问我们了。生:你还在讲桌上找来找去的。(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笔借给老师)师:注意到老师怎么  相似文献   

9.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究竟怎样才能落实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呢?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拟从几则教学案例的分析中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案例一】人教版第一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法1】师:小朋友,你能用我们刚刚认识的图形拼出你自己喜欢的画吗?(学生开始用信封袋里的图形拼图)师:你拼了什么?生:我拼了只小鸟。生:我拼了条鱼。生:我拼了房子。(师表扬)【教法2】师:小朋友,我们现在来玩个游戏,你们能画一个长方形吗?(生开始操作,上台展示)师:你们觉得是长方形吗?生:…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角的认识"教学片段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这里有几条直线?生:这里有一条直线。师:现在老师在这条直线上点一个点,能看到几条射线?生:两条射线。师: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生:我发现了直线的长度是射线的2倍。  相似文献   

11.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告诉于老师,通过预习,你又交了哪些新朋友——认识哪几个生字了? 生:"妻子"的"妻". 生:"脸庞"的"庞". 师:(指两名学生)请你把"脸庞"的"庞"写到黑板上,请你把"妻子"的"妻"写上去,写大一点啊.第3自然段中"镢头"的"镢",你们认识吗? 生:(齐)认识. 师:刚认识的,还是以前就认识的? 生:刚认识的.  相似文献   

12.
一 师:同学们,谁能替孙老师请两位听课的老师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一起来上课?(生纷纷举手)至于你怎么邀请,就看你的现场交际能力了. (生现场邀请听课老师中的两位上台) 师:帅气男生看上了靓女老师.(笑声)欢迎两位老师加入到我们的团队里来一起学习.同学们怎么表示? 生:老师,欢迎你们两个加入我们的团队. 师:听听被邀请的老师怎么说. (被邀请上课的老师甲、乙表示感谢) 师:这就是融入.融入需要语言沟通.被邀请的老师坐在台下是老师,坐在我们的群体当中就是—— 生:朋友. 师:朋友见朋友,首先握握手. (师生与甲、乙握手) 师:请看屏幕,齐读课题! 生:今生与你相遇. 师:"今生与你相遇"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相遇.  相似文献   

13.
课例1:《百以内加减法综合练习》师:同学们想认识钱老师吗?你们想知道钱老师的哪些情况?生:您有多大了?师:你猜猜,钱老师几岁了?生1:42岁。师:比42要大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板书:42,49,45)师:这几个数都是几位数?告诉同学们,钱老师今年46岁。你们认为谁猜得最准?为什么?生  相似文献   

14.
一、启动(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后,教师没有开始讲课,却在讲桌前寻找什么。又问学生:你们看到老师的笔了吗?)师:谁注意到刚才老师怎么了?生:你是在找笔。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你问我们了。生:你还在讲桌上找来找去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笔借给老师。)师:注意到老师怎么  相似文献   

15.
屏幕上出现一条没有尾巴的小壁虎 ,学生观察。师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 ?生 :认识 ,叫小壁虎。生 :老师 ,这只小壁虎怎么没有尾巴呀 ?师 :你看得真仔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师 :问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 :我想知道它向谁借尾巴 ?生 :我最想知道它借到尾巴了吗 ?评析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发出问题、大胆质疑 ,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老师的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师 :请同学们自…  相似文献   

16.
课外活动 :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之前提前一周让学生先去实践操作 ,跟家长去购物 ,参与家里的日常消费 ;老师也不经意地问学生 :“你这支铅笔多少钱呀 ?”“你这条衣服真漂亮 ,要花很多钱吧 ?”课前活动 :出示农工商超市学生喜爱的玩具和食品价格的广告宣传纸。教学片断一 :师 :你认识钱吗 ?生 :认识。师 :见过什么钱 ?生 :100元。生 :5元。……师 :有没有不认识的 ?生 :没有。师 :说说怎么认 ?生 :100后面是元就读100元。老师跟着学生的叙述 ,用光标点中100元钱币。让学生再认几张钱币20元、5角、2元、1分。老师点中1元 (纸…  相似文献   

17.
康立军 《山东教育》2004,(10):44-44
片断一:师:今天有这么多领导和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你们高兴吗?生:(异口同声)高兴。师:(指一生)我看你最高兴了,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生1:我今年12岁了。师:还有想说的吗?生2:我今年11岁了。生3:我今年10岁了。师:还有年龄更小的同学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生4:(王兵)有,我今年9岁。师:那你们想了解有关老师的问题吗?(想)生1:老师,你今年多大了?生2:老师,你的体重是多少?……师:刚才同学们问了有关我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们,我今年27岁。至于有多重,一会儿你们会知道的。(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师:根据王兵今年9岁,老师今年27…  相似文献   

18.
片段一师:今天有这么多领导和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你们高兴吗?生:(异口同声)高兴。师:(指一生)我看你最高兴了,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生1:我今年12岁了。师:还有想说的吗?生2:我今年11岁了。生3:我今年10岁了。师:还有年龄更小的同学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生4:有,我今年9岁。师:那你们想了解有关老师的问题吗?(想)生1:老师,你今年多大了?生2:老师,您的体重是多少?师:刚才同学们问了有关我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们,我今年27岁。至于有多重,一会儿你们会知道的。(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师:根据王兵今年9岁,老师今年27岁,你能…  相似文献   

19.
<正>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师:葛老师先考考你们的基本功——(板书"鸢")认识这个字吗?你是怎么认识的?生:我读了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知道的。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就请你读读资料袋的内容。师:资料袋向我们介绍了风筝的由来,这里提到的"纸鸢"就是——风筝。  相似文献   

20.
<正>因为意识到了数学文化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性,我们走向了探寻、践行"数学文化润泽生命"的课程建设,以一种更加全面、审慎的姿态,构筑我们的文化课堂。【案例1】我校孟繁荣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课堂中,孟老师引导学生体验和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给出学生4条长度不同的线段: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师:你打算选哪3条围一围?动手试一试。(正当大家争抢着把自己的选择和围法告诉同伴和老师时,某个角落传来一阵笑声,孟老师循声走过去,原来一个学生选择了4厘米、5厘米、10厘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