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访郭方明3月底,我来到春城昆明。采访’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下称世博会)。这是我国政府举办的首次世界博览会,也是我国园艺史上未曾有过的盛事。为了这次世博会,云南省专门成立了园艺博览局,局长郭方明原任云南省建设厅厅长,他早于1997年就到任了。我抵昆明后,便立即着手联系对郭局长的采访。世博会开幕在即,采访这样一位大忙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只好通过侧面想办法,走迂回路线。我与博览局所属的《人与自然》编辑部的一位叶女士取得了联系,叶女士告诉我,此时采访郭局长必须等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新闻人,韬奋奖一直是我内心最脆弱的那部分。因为它的神圣庄重,因为它的难以企及。我几乎从来没有把它和我联系在一起———直到报名前我们的宣传部长张江说了一句话: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需要业界学界的认可。86位评委,33位候选人。在这样激烈的角逐中居然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人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这个地方,我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自己学艺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老师:一位是潘一鸣老师,另一位是全国钢琴界的“第一把手”、教授、学者朱工一先生,他们都是上海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学钢琴、学音乐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学做人,学习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读书与人生@滕矢初$中国广播艺术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报社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尤其是地市报纸之间和各种专业性报纸之间,联系似乎更为广泛。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搞好协作,对于办好报纸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种联系,协作,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不能太滥,滥了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灾。据一位新闻界同行告诉我,他们报社和十多家报社建立了联系,别的不说,光报社领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新闻人,韬奋奖一直是我内心最脆弱的那部分.因为它的神圣庄重,因为它的难以企及.我几乎从来没有把它和我联系在一起——直到报名前我们的宣传部长张江说了一句话:《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需要业界、学界的认可. 86位评委,33位候选人.在这样激烈的角逐中居然传来了我获奖的消息.惊喜之后,我似乎有一种眩晕感.  相似文献   

6.
《新闻天地》2008,(7):33-33
在每晚的黄金时段,湖南某电视台设置了一个短信互动平台,由主持人明媚与观众通过短信互动。短信在荧屏下方飞字播出,大多是一些所谓“交友”的暧昧内容。如5月27日晚播出的飞字短信就有如下内容:“我想找一位东塘附近的女友,有意者请联系139××××”、“本人19岁找18岁以下的女性朋友……”、“我好想找一位少妇……”、“我想找一位长株潭地区的江湖女”等等。  相似文献   

7.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8.
在案头放着一本老朋友新作《烛光曲》,写的是陕南贫困山区的50位小学教师的故事。看了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不仅仅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的精神火花感人,更令人钦佩的是,我这位老朋友是在花甲之后.自费跋山涉水采写的精华之作。我这位老朋友大名鱼安治,笔名鱼雁。是我十几年前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做记者时结识的。因为我多次到陕南秦岭山区的商洛地区采访,他当时是地委宣传部的新闻报道组负责人,每次都是他陪我一起上山下乡采访。于是.我们成为莫逆之交。我离开陕西之后,虽然再未能有缘相见,还是几乎每年都有联系.互相…  相似文献   

9.
我厂宣教科为我们54位通讯员每人赠订了一份《新闻记者》,大家爱不释手,其中新闻与法律、新闻内幕、通讯员之窗、读者之声、新闻摄影谈、企业报园地、采编一得等栏目我都爱看。特别是看了第4期中的《这一份情》感受更深。解放日报记者陈斌同志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记者,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作为一名通讯员,不仅要为厂报、为党报党刊坚持反映情况和积极写稿,而且还要学习陈斌同志为民办事,做好事,学习他的“铁肩担道义”的崇高思想。记得有一次,厂里有位师傅向我反映我厂男子浴室(北厂)有处地方不安全,我听后马上去安全科联系反映,安全科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写言论也和写新闻稿一样,需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题目。但是写言论与写新闻稿相比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仅凭“道听途说”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一次,有位探家回亲的战友对我说,他的一位同学因一点家庭琐事喝毒药自杀了,死时才20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联系到有些年轻人在高考落榜、情场失意、家庭变故等挫折面前长吁短叹,甚至  相似文献   

11.
一件往事     
这位老师姓聂。我只见过他三次,他也没教过我怎么写文章,但他的言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十几年来经常想起他,并多次对朋友们讲起他。那是1982年的五一节前夕,我在省总工会宣传部当干事,被派去东郊宾馆的省劳模表彰会上搞新闻报道。分管部长赵铬书很了解我的本事,说:“这事儿全交给你,我就不管了。”我就先打电话联系九家省市报科电台电视台。报社中最主要的是《大众日报》,我与之联系后,报社说已经分工一位姓聂的主任负责此  相似文献   

12.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  相似文献   

13.
编稿中看到一篇挺可取的通讯,为着搞明白其中几个细节,我同署名的三位作者中前两位都联系了,他们或不全清楚,或全不清楚,待找到最后那位作者,才一切了解清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在出版总署出版局工作,后转入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编辑部,1989年退休,又接受返聘七八年,最后算是完全退休。五十年来,往事纷纭,使我感触较深的,一是与读者、作家的联系,一是对书稿的加工整理,现在专就与读者联系方面写些回忆。1953年,范用同志担任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很重视编辑出版工作中的读者联系,有四个人做具体工作(李梅甫、秦梦莺、郑文钰和我),定名为读者意见组。当时有位署名王仲闻的读者,经常对解放初期影响很大的“干部必读”中的几种政治、经济、哲学理论读物写出细致中肯的意见,从寄来的“读者意见调查…  相似文献   

15.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报社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尤其是地市报纸之间和各种专业性报纸之间,联系似乎更为广泛。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搞好协作,对于办好报纸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种联系、协作,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不能太滥,滥了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灾。据一位新闻界同行告诉我,他们报社和十多家报社建立了联系,别的不说,光报社领导每年为应付什么“年会”、“协作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就花去了相当多的时间。还有一家报纸的一版上,一次刊登了两条该报参加“业务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的消息。有位读者批评说:“别看报纸经常批评‘会海’,其实他们也经常‘下海’。”再说,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开会并不是唯一的好方式。比如把会上  相似文献   

17.
刚看到马厚生这个名字的时候,笔者不免先入为主地想象出一位男子的形象与之配套,而在与马厚生第一次电话联系时,出人意料的是电话那头却传来了温婉柔和的女声。与笔者接触过的其他档案人一样,习惯于埋头苦干的马厚生,对接受采访有点抗拒,"我做的工作都是我应该完  相似文献   

18.
读过《追求书境"--王大路文存》(以下简称《文存》),联系我对大路的直接印象,想从王大路是一位中国当代出色的出版家的视角,从开拓的编辑实践、创新的出版理念和执着的事业追求这三个方面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完美的俘虏     
一位红军女战士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她打光了子弹,被国民党的一名男兵发现。男兵把枪口对准她,让她投降。女兵视死如归。男兵动了恻隐之心。他望着女兵说:“给我做老婆吧。我可以不当兵了,和你过一辈子。”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界的明星商人任志强发了一条微博说:“媒体、网站都来邀请采访和做节目。可惜我是企业管理者,不是专写文章或卖嘴的自由职业者,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不要直接与我讨论这类问题,浪费我的时间。请查微博上已公布的电话,与秘书联系。”另一位房地产界的明星商人潘石屹转发了这条微博,并且评论说:“任总学会用微博,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