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培养方案,是培养工程硕士的纲领性文件。航空工程领域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专业覆盖面广;长期以来,航空领域又多是以产品为对象设置学科与专业。因此,对航空工程各个领域有一个科学的界定与划分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工程硕士的工程领域划定,既要符合工程实际,又要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按照科学界定和划分的航空工程各个领域,制定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才能以此为据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
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工程类型硕士生共15名,是学校最早进行“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系首批试点25名工程硕士进校。至2000年7月我系已在航空工程、机械工程领域招收三届工程硕士生80名。通过对这中届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实践,有一些体会,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工程类型硕士生共15名,是学校最早进行“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系首批试点25名工程硕士进校。至2000年7月我系已在航空工程、机械工程领域招收三届工程硕士生80名。通过对这三届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实践,有一些体会,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特点 我系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均招收了一定数量…  相似文献   

4.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大、中型工矿企业主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的所有培养工作应围绕上述特点。笔者根据从事工程硕士管理工作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如同任何产品的质是产品的生命线一样,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是工程硕士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专业人才的根本。而要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课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春明 《科技与管理》2002,4(3):135-136,139
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与现行的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单独设置这一专业学位是工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对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工学矛盾的解决,论文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大、中型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的所有培养工作应围绕上述特点。笔者根据从事工程硕士管理工作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如同任何产品的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一样,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是工程硕士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专业人才的根本。而要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课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设置应强调宽广的基…  相似文献   

7.
基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际培养管理工作,对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管理质量的招生、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并建议与企业全程合作,依此确定优秀高级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构建精炼有效的课程教学、师资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工作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地质行业对地下水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进行专业调整和优化,培养高素质地下水应用型人才。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经验,认为专业建设应立足地方,服务广西;制定符合地方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较多移植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内涵。提出了面向工程,以应用为引导、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在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学位论文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实践的培养方案,构建强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较多移植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内涵。提出了面向工程,以应用为引导、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在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学位论文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实践的培养方案,构建强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材料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分析、讨论和研究,凝练、明确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方向,并依据明确的专业方向修订优化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符合新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充分体现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符合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一主旨的培养模式,对于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叉.本文从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论文、教学管理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出发,对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有效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本文通过国内外开设新能源专业的现状及趋势,提出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培养模式与工学硕士相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培养模式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探讨了产学研培养模式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已广泛发生在各个领域,离开其他学科,单一学科很难发展进步。同时,学科交叉融合又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步入专业学习的重要开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和授课模式应当符合当前发展趋势。文章首先对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专业课授课方式改进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其次讨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授课的实践方式,最后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建立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招生改革、课堂授课、实践锻炼、学位论文指导等多个培养环节,与高校共同承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本文通过国内外开设新能源专业的现状及趋势,提出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应承担的责任。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学位点建设的水平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加强学位点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是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相结合的工程领域,该文探讨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点建设,旨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谈科学学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几个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学是以科学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发展的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相互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培养高水平科学学专业方向研究生,对科学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科学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需要从多个环节加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20.
贾海发 《科技风》2023,(35):20-22
规划相关专业涉及地理科学、地质学、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日益密切。本文以青海省高校为例,通过不同高校规划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对比和对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青海省规划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但仍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需进一步强化错位发展的理念,突出学科核心优势,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并结合社会需求推动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