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纪实类节目的兴起过程中,摄像记者运用“镜头”打破了“电视只能机械式再现生活”的局限性,其中有“段落镜头”之称的长镜头可以说功不可没,它的特有的“写实”和“写意”功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电视“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以实的形式表现出虚的思想和精神,造就了电视画面的丰富信息和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2.
郭小平 《声屏世界》2003,(11):38-40
安徽卫视的《记者档案》定位独特、品位较高,展示了镜头背后的镜头,挖掘文字背后的新闻,展现声音之外的故事,凸现了视角之外的视角,在电视人物谈话类节目中展示了其生存逻辑和独特的内容处理模式。并以“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方式,实现节目主持人与栏目的良性互动,为栏目的品牌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平等和互动的追求,不仅是《记者档案》为克服该栏目对“旧闻”的重复、走出谈话类节目的窠臼的成功范例,也给其他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定位与栏目策划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模本。  相似文献   

3.
电视情感类节目泛滥荧屏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但目前发展混乱,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为大众所诟病。本文通过对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兴起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论述,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情感类节目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现阶段电视收视市场的变化与特点:影视剧节目“王位不倒”,新闻类节目“趋势走低”,大众娱乐类节目“步入中兴”。大众娱乐类节目占有当前电视收视市场份额的约1/7。 电视传播是以时间为其展开形式的。因此,考察各类电视节目在人们收视行为中的结构性占位的状况,主要是通过人们赋予各类电视节目不同的收视时长来判断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2000年5月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调查节目不断发展,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有学者指出,新闻调查类节目的镜头应该属于“有限的叙述者”,节目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论辩、探究型的空间”,而不是“一清二白的正义/非正义的过分明晰的结构”。然而,目前“大多数电视叙述者都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全知全能”。  相似文献   

6.
威廉斯认为化的“普通”男女“活生生的经历”,这种平民化的定义为我们解读电视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多元的化背景造成了受众群体的“小众化”,而受众多元的化期待必然要求电视化本以多种形式满足受众需求,但电视在传承当代化,满足受众化需求方面,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即走过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本试从受众化期待的多元化来解读谈话类节目形式变化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关注和论证"可凡倾听"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栏目一炮走红至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在观众群中一直深受欢迎,荧屏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谈话节目热潮。关心电视栏目建设的人们早已发现,在众多的谈话类节目中,有一种以人物访谈形式出现的、表述的内容主要是历史事实但却有别于电视纪录片(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有人称之为“口述历史”的新型电视节目,这些年已在中国的荧屏悄然兴起并开始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军。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主要可分为七个大类,分别为体育新闻类节目、体育直播类节目、体育谈话类节目、体育杂志类节目、体育娱乐类节目、体育评论类节目、体育健身类节目,但这七类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现状却不尽相同。而一种体育节目的兴起与另一种体育节目的衰落,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或解释电视传播的有效性问题。能够反映传播有效性的一个直接指标即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一般指  相似文献   

9.
张敬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4,(4):142-142,151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及全媒体理念的萌生,传统电视媒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帮忙类节目的兴起入手,分析了帮忙类节目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帮忙节目的产生原因,最后对"帮忙"类节目介入程度的把握和职业风险的防范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情感类节目作为电视荧屏新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以浓厚的人文关怀为宗旨,以市民阶层的平凡情感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真实、朴素、温馨的节目风格,给充斥着“豪华风、炒作风、滥情风”的电视荧屏带来了一缕清新,一股暖流,同时也为和谐社会构建了一个温馨的情感家园。目前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情感类节目包括湖南卫视的《真情》、河北卫视的《真情旋律》、北京电视台的《夫妻剧场》等。而江苏卫视的《情感地带》栏目群则成为同类节目的佼佼者:从周一到周日,“情感地带”七档栏目横向打通,一气呵成,形成了强势收视效果。情感类节目通过情景…  相似文献   

11.
尹协康 《传媒观察》2003,(10):50-51
近年,电视荧屏上谈话类节目兴起,尽管有些谈话节目“谈的”寿命不长,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但以央视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的不断出新和广受好评,始终影响和激发这类节目在全国各级电视台新品不断萌生,其节目市场的前景依然广阔,各家电视台在热播中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2.
夏兆秋 《记者摇篮》2009,(4):78-78,59
在电视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摇臂摄像技术在综艺、体育、谈话类节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丰富了电视节目的镜头语言,增加了镜头画面的动感和多元化,给镜头画面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和纵深空间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张莉 《现代传播》2002,(4):120-121
20 0 2年 5月 2 1日至 6月 3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届电视学术节”在上海举行。这次以电视学术研讨对当前备受关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国电视纪录片”两大主题投以了特别的关注。一、报道中国 :寻求创新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来自中央、省级和地方电视台业界人土 ,和十余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专家学者 ,在“中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 ,对中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电视新闻类节目形态的创新电视新闻类节目在我国已经历了 4 0余年的历程。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节目形态的创新。中央电视台新…  相似文献   

14.
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公众谈话样式,最早出现在美国,英文名为“Talk Show”,通常不事先背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也被说成是张口就来的随口聊聊。我国的电视“脱口秀”兴起的时间并不长,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开播,我国电视媒体上才刮起强劲的谈话节目风暴。谈话节目因其尊重观众的参与意识,实现双向的心灵共振,强化电视的“贴近”属性而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重视、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他们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备受争议。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电视选秀节目将“娱乐”旋风席卷全国时,观众对娱乐节目和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审美疲劳”也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6.
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公众谈话样式,最早出现在美国,英文名为“Talk Show”,通常不事先背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也被说成是张口就来的随口聊聊。峨国的电视“脱口秀”兴起的时间并不长,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开播,我国电视媒体上才刮起强劲的谈话节目风暴。谈话节目因其尊重观众的参与意识,实现双向的心灵共振,强化电视的“贴近”属性而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17.
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可以说同为用声音来塑造的艺术,电视还多了一个表现形式——画面,可是,广播节目却比电视节目更擅长“传情”,当然,在此讨论的是专题类节目,而非新闻类节目。  相似文献   

18.
罗秋实 《记者摇篮》2001,(10):47-47
电视新闻是可视的,这就决定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视新闻可以暂时没有解说词和音响,但绝对不能没有“画面”。电视画面通常也叫做“镜头”。镜头可以分为“长镜头”和“短镜头”。如果一个镜头的时间长度在4秒钟以内,即为“短镜头”,超过4秒钟即为“长镜头”。在电视摄像技巧中,推、拉、摇、移镜头大部分都是长镜头。电视新闻有时问较长、传达信息较多的通讯和评论.也有追求短、平、快的消息新闻。本文所论述的长镜头的运用只限于消息新闻。  相似文献   

19.
涂妍  王璇 《新闻世界》2011,(1):28-29
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节目的兴起,是电视情感类节目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受众和传播者进行分析,解析其成功之道,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谈话类节目兴起于电视,西方的“脱口秀”节目曾经风靡一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谈话类节目一般邀请相关选题的专家、学者与主持人一起参加讨论。一般围绕某个社会问题、新闻事件、国内外形式发表看法交流意见。在对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时,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对某一闻题进行探讨和讨论,主持人就像节目现场的“控制器”,节目质量的好坏,主持人的掌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