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知识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分支.如何搞好这方面的教学,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汉语知识教学是单列进行的,所用的教材是张志公先生主编的初级中学课本<汉语>.随着教材的改革,自60年代始,汉语和文选合而为一,被编入大一统的<语文>课本之中,沿用至今(不包括"文革"十年).在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汉语知识的地位相对来说下降了,它们或被编入"单元知识",或被列于文后"习题",或被排在书后"附录",打的是"游击战".  相似文献   

2.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现存最早的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研究元代汉语重要的资料之一."比"字句经历了汉语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仍然被保留下来,是比较句的主要形式.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比"字句,考察它的分类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比"字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和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依据,借助<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具体考察了"着"字的使用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以"草"为首字的词条有66条,<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76条,却没有"草根"这个词.倒是英文的grass roots,被视为"草根"的直译.美国彼时处于淘金狂潮,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地方的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被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被等同于平民化、大众化,但"草根"的实际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7.
说"惟"与"唯"     
<现代汉语词典>列惟独、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惟其、惟我独尊、惟一、惟有等词,并认为这里"惟"同"唯",即不仅"惟一"或作"唯一",其他各条皆然,这样就形成了八组异形词.<词典>以"惟~"为首异形词.杨春女士的专著<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附录"<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异形词总表"中,这些异形词均失收,且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列.因此,对它们进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9.
"体验"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解释为:通过实践认识和理解事物.<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和理解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数学体验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牢固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的"V+得+时量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汉语学界,对于"V 得 时量短语"格式几乎未有专门的讨论, 通常只是将它作为"V 得 数量短语"的一个部分,而"V 得 数量短语"格式又仅仅作为"V 得 O"的一个表现形式被提及,同样不被重视.我们依据<敦煌变文集>、<祖堂集>、<景德传灯录>、< 五灯会元>、<朱子语类>前五十卷等相关语料,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考察唐宋时期的"V 得 数量短语"与"V 得 时量短语"的用例、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同时探讨"V 得 时量短语" 、与"V (了) 时量短语 了"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挠"的标音有失误.文章先指出三部字、词典的错误所在,其次从<广韵><集韵>出发,根据古文献中的音义材料论证判断三部字、词典标音失误的依据,并逐项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3.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海国图志>前六十卷成书于1842年.据现有研究成果,<海国图志>六十卷的成书时间应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是<海国图志>五十卷的成书时间.<汉语史稿>把<海国图志>中"千斤称"当成"起重机",似不妥,"千斤称"就是"千斤顶".  相似文献   

14.
"徐徐"是缓慢、慢慢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曰:<书>慢慢地:列车~开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曰:慢慢;缓慢:大幕~拉开."徐"的本义就是缓慢,它的反义词是"疾".<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徐"叠用则节奏比较舒缓,常表示持续进行的行为或状态.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余瑾 《现代语文》2005,(1):43-43
语言规范化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一直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孔子所执皆雅言也"到秦始皇的"书同文",从<尔雅><方言>到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及<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产生,从隋唐科举制度的文字格式规范到<广韵>编制,从民国的<注音字母方案>、白话文运动到解放后的对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诸多决策都体现了这一点.时至今日,语言文字在社会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愈益显示,汉语规范化问题本应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专家呼吁,社会努力,但推动力不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虚词"了①"的位置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不容小觑,许多留学生为之苦恼.<初级汉语课本>中将虚词"了"初步定位为句尾助词"了"和词尾"了";黄廖本<现代汉语>则将其分为两类: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通过分析"一题七例"及简单对比,认为<现代汉语>中对"了"的定位更为合理,且能对具体例证进行科学地解释,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字注为"曾经".对此,笔者未敢苟同. 笔者查阅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工具书对"省"字的注释,未发现有"曾经"的义项;  相似文献   

19.
太息≠叹息     
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人教社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著者注"太息"为"叹息"(课标版第一册),其根据大概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难道太息=叹息?于此恳向专家请教,并与注者商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和<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两篇文章,对"数+量+名"结构来源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