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舒蕪 《中国文化》2007,(2):184-190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为我是方苞之后,恭维我“家学渊源”,使我惭愧。其实我非方苞之后,我们家也没有什么闭门传授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我非方苞之后舒芜我本姓方,安徽桐城人,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桐城派刨始人方苞的后裔。若在宾筵广座之中,匆遽应酬之际,不好罗嗦解释,只好含糊应付;若是从容相对,稍有余裕,我总要这祥分辨一番:不,我不是方苞之后。桐城有三十方:桂林方、鲁方、会宫方,同姓不同宗。...  相似文献   

3.
舒蕪 《中国文化》2007,(3):184-190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爲我是方苞之後,恭維我“家學淵源“,使我慚愧.其實我非方苞之後,我們家也没有什么閉門傳授的學問.……  相似文献   

4.
荣世敏 《世界文化》2009,(12):33-34
记得刚刚到英国也就半年的时间,我的胃口中还保持着对祖国美食的记忆,天天自己做中餐,和女儿一同享受“中国式的小家”的感觉。一天,我从超市买回了两条鱼,回到租住的“家”之后,一通忙活,女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煎鱼,炖鱼,煮饭。诱人的饭香在我们几家房客共用的饭厅里飘浮,  相似文献   

5.
我爱汉语     
普悦 《滇中文化》2006,(3):38-38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们以语之家为家。汉语是我们炎皇子孙的母语.是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所使用的语言。我是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为能学习和使用汉语感到骄傲.更为能传播汉语感到荣幸!  相似文献   

6.
家的定义,在我的心中一直是那么清晰.家,不就是亲人们组成的一个"圈"么?   从书上知道,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很叛逆.而现实中的许多同学与家人的关系确实很僵硬,大家都觉得说"我爱我家"太矫情了,说这样的话是装酷,装成熟.……  相似文献   

7.
书籍万万不可借给他人,因为大家都是有借无还:我的藏书都是别人借给我的。——阿纳托尔·法朗士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家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一个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我们书架的客人了。倒不是怕他指摘我们的趣味:因为一个人的藏书反映出他的鉴别能力;相反,多数人倒宁可看到那位来客先  相似文献   

8.
休闲小站     
鲁丝·亨瑞克斯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职业,于是就搬到圣地亚哥去,在她嫂子家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工作,借此挣点小费,那家餐馆的名字叫做“休闲小站”。鲁丝象鸭子喜欢水一样喜欢服务生的工作。这使她接近别人,而鲁丝喜欢和人相处。“我发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了,”她承认道,“我已经把我的孩子们养大,并且有一个家。但是我需要感觉到一种我能够无愧地说‘有件事我也能做得很好’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到餐馆工作对鲁丝来说才刚刚开始。不久,她和她的嫂子成为了一个附加的咖啡店的股东。当嫂子退休之后,鲁丝单独收购了“休闲小站”。这是一个专门为…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树     
在我十四岁那年,母亲在与父亲大吵一顿之后终于离家出走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了.母亲的出走是痛下决心的,是破釜沉舟地永不回头.在家里我们便注意起父亲来了.  相似文献   

10.
他就是戈登     
<正>事情要回溯到1981年,我当时18岁,在澳大利亚的一个乡村小镇当护士。一天下班之后,因为有5天的轮休,我打算回家一次。可是不妙的是,我发现每天一趟的火车已经开走,而我家所在的小镇距离这里有270多公里之遥。于是我站在公路边,打算搭便车回家。我在路边整整站了3个小时,不断地向路过的车辆招手,但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来。终于,一个中年男子走  相似文献   

11.
我对自闭症的认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在我4岁的时候我就知道约翰森是我们家里的一个秘密--每当家里有客人来时.我们总是很窘迫地把他藏到后面的卧室里.他的痛苦和由他而起的痛苦,是我们不能告人的秘密,我的姐姐们和我因此一到了可以独立的年龄,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她们早早地嫁了人,而我横穿整个国家,到一个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去上大学.  相似文献   

12.
經方苞、劉大櫆至姚鼐始確立桐城派之名.姚鼐是桐城派的關鍵人物.談姚鼐的文章很多,本文從新的視角,發掘别人未利用的資料,論述姚鼐之成功,除個人因素外,有其鄉里背景及家族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乐趣。现在就请大家跟我来享受一下炒土豆丝的乐趣吧。这是我第一次学炒菜。我放学回到家,作业写完后,便去厨房看看有什么可做的。我走进厨房,妈妈正想着炒点什么菜,我便说:“妈妈,我来吧!您就在一旁坐着看。”妈妈说:“好啊,我们今天就等着尝你的手艺!”  相似文献   

14.
郭英剑 《寻根》2014,(4):24-27
<正>说来是缘分,我与阿滢兄的认识,始自我们共同参加的一个学术组织——全国阅读学研究会。2009年5月,学会在宁波召开研讨会。我记得,当时我在大会有个发言,下来后,阿滢兄与我有过一次时间短暂但很愉快的交谈。当时我们相约,今后一定加强联系。在会议结束我们各自回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之后,读书和写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阿滢兄曾经将自己的大著馈赠于我,而我曾将当时自己翻译的作品寄奉给他。正是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关注这位身兼藏书  相似文献   

15.
中考落榜后,为了逃避现实,我踏上了打工之路.当然,那时决定去打工,并不是因为我厌恶读书,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只是为了离开家离开父母.我怕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同时,我也想到外面的世界去体验一下生活.因此当得知自己落榜之后,我便背起行囊,辞别父母,没有告诉任何同学、朋友,独自一人到外地一家餐馆做起服务员的活计.……  相似文献   

16.
卡丽的礼物     
朱孝萍 《世界文化》2008,(12):28-29
感恩节就快到了。我带着6岁的妹妹去看爷爷,并且邀请他到我们家来和我们一起过感恩节。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兰州,有人称我们的家族是“教师之家”。因为从我的外祖父开始,到我的子、侄一辈,四代人中当教师的占了大半。但我们家并不是“世代书香”之家,我的曾祖父是黄河上游山乡的农民,我的祖父只读过私塾。如果作为20世纪中国边远地区家庭化演变的一个特殊例证,也许有一些可以值得关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天底下的事就是那么巧合,竟和我儿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又都同姓宋;宋健强是我儿子读高中时在网上结交的网友,后通过见面和不断的交往竟和我儿子成了兄弟,也就和我们家有了更亲密的关系。从跟小强的交往和闲谈中,我们全家更深地认识了小强,知道了小强艰辛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对于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学术训练来说,都是一个最根本的入门问题。记得在我进入北京大不历史系念本科的第一天,老先生们便明确告诉我们:历史研究讲究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西方学术界受过几年训练之后,我深深感到,这一原则在学术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提醒我们,经验性观察和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八度空间     
相逢是首歌,同行你和我,是缘分让我们相聚,是梦想让我们同心,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自己的使命与激情,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了一起,八个阳光居住的小屋,一样不缺少家的温馨.每个女孩都有一种她所钟爱的水果,一种水果一种味,八种水果的味道组成了这个家的空气,走进小屋,总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